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跨越性别的“颜即正义”:为何少年?缘何青春?(1)

2016-04-08 09:07:49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跨越性别的“颜即正义”:为何少年?缘何青春?

跨越性别的“颜即正义”:为何少年?缘何青春?

16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喜欢以美少年作为创作题材,从左至右图为《捧水果篮的男孩》《削水果的男孩》(局部)

16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喜欢以美少年作为创作题材,从左至右图为《捧水果篮的男孩》《削水果的男孩》(局部)

“颜即正义”,似乎正成为当下影视界通行的法则。从都教授到白子画,从霸道主任到柳大尉,“男神”换了一波又一波,不断用颜值刷出关注新高度。

明明可以靠脸,却还那么有才华———这句网络流行语,某种程度上默认了“颜”本身就是生产力,却忽视了所谓颜值美学时代,是影视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权宜性产物。影视不仅仅是逐利的产业与“选美”的平台,应该有着更多的文化情怀以及责任。本期文艺百家,刊发两篇评论,对这一话题进行聚焦与争鸣,希望能引起人们进一步思考时下流行的“颜值崇拜”。

———编者的话

杨俊蕾

柳大尉的清新面容里,包藏着已经逾越千年而从未止歇的美少年之恋

随着又一部韩剧《太阳的后裔》刷屏传播,不知有多少人的心在揪紧了感叹:单一的颜值崇拜,当下落入了一个多么肤浅的娱乐时代。真的是这样吗?换一副历史的眼光来看,柳大尉的清新面容里难道不是包藏了已经逾越千年而从未止歇的美少年之恋?里面堆叠着重重面孔与身躯,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大卫,黑塞的文字歌尔德蒙,马奈的油画吹笛少年……

普林斯顿版的《柏拉图对话集》,选用赫克佛的英译在名篇《斐德若》里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少年之恋,虽然目的在于阐明修辞学的法则,福柯却机敏而尖锐地推演出另一个反思,“男童必须被托付给修辞学老师”。在古希腊,修辞是与航海、观星、参加公民大会倾听并投票一样重要的事情,所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乃至亚里士多德这三位诗学谱系上的承续者才会共同地给予重视。尤其在柏拉图的对话里,不止一次地通过美与爱的答问来寻求真正的哲学之思,甚至借助一次婉拒的美少年暗恋,为苏格拉底洗刷腐蚀青年的莫须有罪名。

同样还是假借苏格拉底之口的柏拉图对话,在引入灵魂与回忆的正当存在之后,美的容颜被赋予了神奇的意味,不仅能够解锁在世为人的爱情密码,而且充分解释了为什么美本身具有持久不衰的感染力、感召力。“他们来到那美少年面前,看见他满面红光。那御车人因而回想起美的本体……一边惶恐,一边肃然起敬……那爱人受到无限的崇敬,就像是一个神”。在古代希腊的神祇描写中,神的模样具有特别的荣光。人在灵魂阶段追随某神“巡行诸天”的盛大周游,会凝神观照他所追随的神之性格,而在世间阶段如果逢到那个真正“具有美”的美少年,被唤醒的灵魂记忆会即刻认出,成为“供他祷祝的神像”。这样的美就像一面有理想魔力的镜子,人们在里面看到自己想要的脸。

为了让一代代读者和观众看到他们在幻梦中以为曾经看到的那张既陌生又熟悉的脸,各种品类的艺术作品中出现前赴后继的美少年,尤其在电影明星工业化之后,创作者的构思甚至会反过头来,选择现世里特别令人欢喜的美颜作为起点,附加上一个未必合理的故事,最终制造成功的目光凝视,又在被购买的凝视中复现古典的神迷状态。这个状态一度经常地出现在电影院大银幕,而现在则可能更多附着于为爱奇艺会员续费的点击动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