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邓文迪的力量与形象,以及亚裔女性(1)

2016-04-25 09:15:06  三联生活周刊 张月寒    参与评论()人

长直发、单眼皮或丹凤眼的一开一合间徐徐描了一条细长、充满意味和身份诉说感的黑色眼线。风情万种的轮回间,又漂浮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东方神秘气氛。许多西方社会的优秀男性,默多克、扎克伯格、伍迪·艾伦、尼古拉斯·凯奇……身边都不约而同挽着或曾经挽过一个具有远东神秘气息的亚裔女性。一时间,“亚洲现象”,于西方社会似乎谈所必及。

本月初爆出的邓文迪新绯闻,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亚裔女性在西方社会的Stereotype问题。《纽约时报》4月5日发表了一条关于亚裔美国人有关“种族”和“肤色”的谈话视频,采访了一些在美国出生的亚裔人群。视频内容确实发人深省,于脸书上被多次转发。

邓文迪

邓文迪

其实,关于亚裔女性的Stereotype问题,一直以来就都存在,已经有多篇论文论述。总结而看,“她们”在西方社会两种雷打不动的刻板印象就是中国娃娃(China Doll)和龙女士(Dragon Lady)——或“虎女”(Tiger Lady)。前者是指顺从、被动、没有自我思想、完全取悦男性的一种“娃娃”形象,后者则指充满野心、狡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机女形象。

最早被西方媒体称为“龙女士”的亚洲女子其实可以追溯到慈禧太后。由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龙”的印迹感特别强,于是当时的中国或华裔女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套上这一西方人认为是神秘、充满东方韵味的意象。接着被称为“龙女士”的还有宋美龄、第一位美籍华人好莱坞影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于是渐渐地,“龙女士”这一称谓成为西方人对亚裔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

之前的“虎妈事件”以及不断发酵的“邓文迪现象”让“龙女士”的固有印象得到了一种现代性“验证”。这其实是一个悲哀的现实:就算已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西方媒体对于新兴崛起的亚裔女性,还是有着很强烈的Stereotype色彩。几年前,当蔡美儿的“虎妈事件”在西方成为新闻的时候,很多主流媒体——从《华尔街日报》的《为什么中国母亲总高人一等》到《纽约时报》的《蔡美儿是个懦夫》等都是消极色彩标题。而1999年邓文迪和默多克的婚讯在西方媒体传开以后,更有很多人简单地将她套上“龙女士”、“掘金者”的称号。2011年她的那一著名巴掌后,则干脆被冠以“虎妻”。连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发表了一篇名为《俯身的文迪,隐藏的老虎》这颇具歧视感标题的文章。英国比较右翼的一份报纸《每日邮报》也说她是“节节爬升……爬到亿万富翁身边”的等级攀爬者(Social Climber)。同样的英语单词Social Climber曾被用于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其实,至今,很多人对于邓文迪不齿的原因或可解释为很多人其实希望自己可以像她一样。同样是坐飞机,人家坐一次飞机就从此改变了人生。从一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小背景里走出来,抓住几乎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不愿服输,失败了也完全不给自己舔舐伤口的时间。在所有人都在研究她这样一个女人何以频频获得世界上最有权势男人们的屡屡青睐时,她或许已经又在抓住人生中的下一次机会。

与此相对,另一截然相反的东方女性Stereotype,则是“温顺、被动、服从”的“中国娃娃”。号称“殡仪馆天后”的美国颓废派女歌手拉娜·德雷(Lana Del Rey)在歌曲《没有你该怎么办》(Without You)中就有一句“I can be your China Doll”的歌词, 意指“我可以成为你温顺的中国娃娃(任你摆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