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凤阳花鼓:产于明代的民间艺术

2017-03-30 14:04:35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凤阳花鼓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周朝俊撰写的明传奇戏曲《玉名堂批评红梅记》卷下第十九出《调婢》和第二十出《秋怀》中,此两出戏中有一对来自凤阳打花鼓卖艺夫妇遭一富家子弟调戏侮辱的故事情节,后被人据此情节改编成短剧《打花鼓》,被徽剧、京剧、汉剧、秦腔、扬剧、高甲剧、蒲州梆子、云南花灯等许多剧种移植演出,风靡全国,成为国家戏曲的经典剧目,历代流传。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凤阳花鼓还曾被人改编为歌舞进入清宫廷演出,使凤阳花鼓这一“下里巴人”草民艺术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凤阳花鼓历史上最早最灿烂的辉煌。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清末,凤阳花鼓曾流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

新中国建立前,凤阳花鼓是凤阳农民贫穷苦难的艺术。凤阳县东部的燃灯寺、小溪河等贫困地区,穷苦农民打着花鼓流浪乞讨以度灾害之年,故有“花鼓小锣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的民谣长期流传。从某种意义上说,凤阳花鼓是紧密联系民生的救命艺术,其产生和流行传达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由原生态的状态逐渐脱茧而出,在道具、表演形式和演唱内容诸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地变化:鼓由原来的腰鼓改变成小巧玲珑的手持扁鼓,演出时剔除了小锣,称之为“双条鼓”。表演形式也由原来的两人说唱变为“双条鼓”群舞,演员人数多达几十人;舞蹈吸收了花鼓灯舞蹈元素,使其更加阿娜多姿,场面恢弘热烈;音乐由原来只用花鼓小锣伴奏到简单的几件民族乐器,逐渐变为较大型的民族乐队伴奏;演出场所也由原来的住户门前、市井街头,走上城乡现代化正规舞台。

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表演者多为夫妻、母女、姑嫂、妯娌或姐妹组成搭档。演唱时,花鼓小锣轻声击节穿插其间,每唱完一段敲一通锣鼓作为过度性伴奏。演唱的民歌小调,俗曲繁多,多表现男女情爱或百姓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及民间趣闻轶事,篇幅较短,通俗易懂。这类篇目内容从生活中来,描摹生活百态,其平民化的特征很受观众喜爱。 

2006年,凤阳花鼓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凤阳县被安徽省文化厅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省级传习基地。同年,凤阳花鼓经文化部批准永久性入驻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凤阳花鼓非遗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