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非遗“哈哈腔”传承从娃娃抓起

保存图片 2017-04-20 16:15:58    <em id="source" style="font-style:normal"> 新华社</em  参与评论()人
非遗“哈哈腔”传承从娃娃抓起
上一张下一张
    4月19日,在青县木门店镇扣庄村“哈哈腔”传承示范基地,小学员在演出。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图集详情: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

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

哈哈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