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现代化背景下民间信仰与“非遗”的结合

2017-06-09 14:44:31    中国民族报  参与评论()人

蟳埔妈祖天香巡境活动,吸引摄影爱好者围观拍摄

蟳埔顺济宫内

现代化进程为民间信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危机,也为二者提供了新的土壤。民间信仰依托新的历史需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孕育出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利用的态势,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以及活态化展示的重要手段。

蟳埔社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社区,位于泉州湾的晋江出海口北岸。蟳埔村扼晋江海口,曾是古刺桐港辖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延伸后,便是商船聚集之地,为海交要津,已有千年历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蟳埔村变为了蟳埔社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社区得以铸成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蟳埔女习俗。蟳埔社区的“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由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和居住习俗等组成。蟳埔女头戴“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身穿“大裾衫”及“宽脚裤”。这种服饰主要为了方便闽南渔女的劳作需要,凸显其实用性。调查显示,在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35岁以下的当地渔家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渔家女服饰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

蟳埔传统民居蚵壳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蟳埔传统民居形式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主要特色在于以蚵壳、砖石砌成墙,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不积雨水,适合海边潮湿环境居住。蚵壳厝具有较高的美学和工学价值,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如今,蟳埔社区内大部分古民居已倒塌或推倒后建起新房,所存较为完整的蚵壳厝历史年限多为100年至200年。蚵壳厝由原先的70多座推倒或失修坍塌减至20余座残存,目前保存完好的百年蚵壳厝仅有两座。据最早在自己的古厝办起体验蟳埔女头饰、服饰项目的白兰介绍,目前住在蚵壳厝的,多为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生活需求较少,能够适应古厝的生活条件。

蟳埔社区的民间信仰。靠海渔业为生的蟳埔社区在民间信仰上主要为妈祖信仰。蟳埔顺济宫,为明万历年间商人、渔民发动百姓集资筹建,至清顺治年间成现有规模,称为顺济宫,奉祀湄洲妈祖。顺济宫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庙宇行将坍塌。1980年、1984年,当地民众曾组织重修。1998年3月,蟳埔顺济宫列入泉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村民成立蟳埔顺济宫重建委员会,于2014年开始重建,2016年6月竣工。据蟳埔顺济宫值班人员介绍,蟳埔社区的妈祖天香巡境民俗活动已停滞3年,今年2月25日(正月廿九)复办,规模为历年来最大。

蟳埔社区的民间信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蟳埔社区的两张名片。传统习俗的深厚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名牌以及经济的开放,促成了蟳埔社区在现代化背景下丰富的旅游资源。

现代化背景下蟳埔社区民间信仰与“非遗”的结合

传统上,每年农历正月廿九“妈祖天香巡香”、农历三月廿三及九月初九“妈祖诞”,蟳埔社区会举行大型活动。巡香活动主要在街巷和周边村里出游,由多个方阵组成,队伍长达数百米。社区每家每户选择一名壮丁合作抬轿,分别抬请“香炉”、护法“千里眼、顺风耳”、“大妈”出巡,伴有唢呐、鞭炮、腰鼓以及逼真的塑料牲畜形状的贡品以娱神。今年2月25日的妈祖巡香活动吸引了2000余人参与。

白兰介绍,当地的女子均会在大型的民间信仰活动中“梳头”及穿着传统服饰。“原本在干活中不梳头的少年家会在这个时节梳头。还有很多外面的人来拍照,她们也越来越爱穿。”

近年来,随着蟳埔顺济宫的重建、社区内民间信仰大型活动的恢复,民间信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合出现越来越多。蟳埔社区的旅游开发,也顺势在社区内发展起来。

2015年,白兰和儿子吴继泽最先将自家古厝建成“蚝壳厝休憩小站”接待外来游客,是蟳埔社区内最早的非营利性文化场所。据白兰介绍,刚开始人流量较少。近两年来,游客逐渐增多。2016年6月,蟳埔民俗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建立,成为白兰接待游客的现代化新手段。

现代化进程虽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临灭绝的状态,但也带来了生存的机遇。在政府的瞩目和外界的关注下,一部分蟳埔人自觉自省,开始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举办大型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形式和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频频展现出来。

蟳埔人的自觉自省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给蟳埔社区带来了很大影响。

民间信仰活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展示平台,加快了蟳埔社区居民文化的自身认可。民间信仰活动是蟳埔社区生活习俗的一部分,围绕一些特殊的日子,蟳埔社区的妇女会梳妆打扮一番。“以前,男性也会穿上特别的服装,这是我们习俗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很多男性都不穿了。我下一步准备把它也复活起来。”吴继泽的蚵壳小憩里,摆放着一些蟳埔传统生活用具,还有供女性游客体验的蟳埔服饰、头饰。房中还有一些对蟳埔民俗、传统生产生活的简单文字介绍。“在我小时候,每当进城到泉州市区,别人问我们是哪里人,我们说自己是蟳埔人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俗气,会自卑。可是现在不同了,大家都喜欢我们的文化,我们也为自己感到自豪。”吴继泽介绍,自2008年蟳埔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蟳埔文化的传承便开始受到当地人的重视,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度逐渐增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速度加快。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速度。黄晨是第四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为配合蟳埔女习俗保护,他创办了蟳埔女服饰制作中心。其作品被海内外专家收藏,多部舞台演出节目采用其制作的蟳埔女服饰作为演出服装,到海外参加交流活动。他还收了两名学徒,传承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同样,蟳埔社区文化发展带头人王勇跃在两年前发动乡亲创办了泉州市蟳埔古村发展文化有限公司。据王勇跃介绍,公司计划规划189亩的保护区范围,首先与古厝所有人签署使用权、经营权协议,对蟳埔仅存的传统蚵壳厝作修缮保护;其次,吸引商家入驻,配套搭配产业链,进行全面改造;最后,公司设有20%的公益股,针对解决社区老人的养老问题。王勇跃说:“我们组建公司的初衷,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文化、信仰。”

民间信仰成为民间文化市场的引擎。吸引资金和智力的支持,为民间文化市场提供引擎,是民间信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又一大影响。王勇跃的蟳埔古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争取到投资。公司聘请了“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3人,同时,与蟳埔社区临海小学合作,推动蟳埔文化的保护。临海小学校长谢国耀介绍,蟳埔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是临海小学开设的特色校本课程,主要进行蟳埔传统“簪花围”的教授,以及蟳埔社区当地历史、人文、信仰的系统学习。课程开设头饰制作班,组建表演队伍,建立海丝导游小队,为游客介绍蟳埔的有关知识。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