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2017-08-09 07:19:00      参与评论()人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历经三朝十代,在北京城三百年的老字号“聚元号”,保存着一张历代传下来的古弓,弓长约1.5米,其上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款印,这是当年的工匠毅甫为“聚元号”100周年庆典所特制。据此推算:“聚元号”的初创年代应在1720年。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聚元号”弓箭铺的原址位于北京东四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在清朝,北京的弓箭大院是皇家特设的兵工场。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以满族以主,其产品均需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聚元号”所制弓箭便是专供宫廷使用,其“聚元号”的匾额也是由乾隆皇帝御笔所题的。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清末,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清朝国库空虚,这些皇家弓箭工场沦为民间作坊。这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称其为小王)因吸食毒品而无心经营弓箭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早年随其堂兄、弓箭铺“全顺斋”的掌柜学习弓箭制作手艺。不到30岁,杨瑞林已是弓箭行较有名气的师傅。1910年,在亲友资助下,杨瑞林以40块大洋成为“聚元号”第八代店主。

杨瑞林接管“聚元号”后,增加弩弓、弹弓、弹弩、袖箭、匣箭等新品种,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购买弓箭。“聚元号”弓箭因此远销海外,民国初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获得银奖。

民国时,弓箭大院里,只剩“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和“德纪兴”7家。

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杨福喜至今记得自己开始学艺的日子——“1998年6月6日,我随父亲学习制弓,从劈第一根竹子开始……”此时,“聚元号”弓箭铺是一间只有十余平方米的平房,房间内堆满了竹子做的弓胎子、上百只箭和几十种必备工具。杨福喜每天用煤气罐点火烘烤弓箭的竹制弓胎。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弓箭制作的精确程序和许多关键流程完全依仗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经验,以眼为尺,以手为度,很少有具体数据可以参考。制作一把弓需要利用上百件专用工具对二十多种天然材料进行纯手工加工,通过200多道工序,历时三四个月,才能制成一张中国传统弓箭。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装饰的"画活"两个环节。弓弦一般有牛皮和棉线两种。

看似外形简单的弓箭,实则需要经过制胎、插销子、铺牛角、铺牛筋、上板凳等五大道工序,而细分起来则需要200道。制箭步骤主要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使用工具有板凳、锯刀、木锉、筋梳子、弓枕等十多种。尤其是,聚元号弓箭对材料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木材要用榆树或水曲柳,牛角用南方水牛角,而且必须长于60厘米,箭的羽毛一般要用扇起风来比较硬的法国鹅毛等。

由于弓箭制作工艺繁杂,要求又高,传承成了困扰杨家人的一个大问题。杨福喜说,自己只从父亲手中学了八成手艺,而父亲也只从爷爷那里学到了八成。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我前前后后招了20来个学生,可现在留下的只有3个。”杨福喜坦言,制作过程的辛苦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很多学徒吃不了这个苦,纷纷选择中途放弃。尽管如此,他依然在为这门技艺的传承而努力。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三百年老字号 传承皇家制弓品质

图源网络

除了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弓箭外,他还竭尽所能培养下一代传承人。2008年,杨福喜的儿子正式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弓箭。杨福喜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传统弓箭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个‘聚元号’。”(中华网文化综合)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