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百年西冷的颜值担当,西子湖畔淡淡的绚烂

2017-09-11 09:59:50    尚技  参与评论()人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而李明桓,是西冷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入社成员。



2016年,书法家李明桓曾做客央视位于西子湖畔的特约直播间,在CCTV国际频道G20特别节目中,现场书写了“杭州”二字。那一刻,艺术家向全球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让更多海内外人士全面了解历史文化名城——杭州。


杭州也正是李明桓的故乡,这座城市不仅给予他无数灵感,还让他的书法理念得到了更多完善的空间。

李明桓生于1982年,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书法,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书法热”方兴未艾。上海的《书法》月刊发行量一度超过37万册,文房四宝都几乎断货,家长们热衷于送孩子学书法。企事业单位以展示书画真迹为荣,又纷纷请书法家题写单位名称。书法家启功应接不暇,只好往门上贴张“熊猫病了”,以表谢绝。

每周末,父母轮流骑自行车驮李明桓去少年宫,总在那儿遇见一大批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孩子。那时李明桓住得离中国美术学院不远,经常过去散步。秋天桂花开了,又在西湖边上,美院校园成了市民的赏景之所。“这是大学,怎么像公园一样,我就觉得这个学校好。”学校当时还叫浙江美术学院,秀美的校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三年级,李明桓就不用父母接送,周末自己背着小包,骑自行车去学书法。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他学得开心,得了许多奖,最高一项是全国书法比赛的金奖,“学着学着,小孩子就很有信心了”。他每每把零用钱拿去买书,大概十块钱,父母也不过问。他每周末一定去杭州书画社,买两本字帖,跟营业员很熟。有位30多岁的阿姨,一直在书画社工作到退休,真正看着他长大。


李明桓喜欢启蒙老师的一本书法字典,但那书只能在上海买到。他和父母得坐绿皮火车过去,早上8点多出门,晃晃悠悠地,正午12点多才到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旁边是百货商店,他心满意足地买到书,父母还要去百货商店,给杭州的亲戚朋友置办各种各样的东西。


他们买了很多物品,付好钱,包装妥当。父亲发现时间紧张,一家人叫了三轮车,直奔火车站。火车赶上了,但到那些礼物全落在商场了。不过,那本字典,被李明桓用心地带回了杭州。

几乎同期,李明桓也学起篆刻。他祖父是老知识分子,来自浙江鄞县(注: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的大家族,“跟沙孟海先生一个籍贯”。祖父对第三代没什么要求,但建议学习刻印,“不管学什么,一定要学一门手艺,以后不会饿死”。

在老人心里,孙子掌握一项手艺,能保证将来可以不求人,“大不了去路上摆一个刻字摊”。祖父介绍了相熟的省内篆刻名家给李明桓,寒暑假过去学习。那位老师也很高兴,因为“从来没有那么小的小孩子去学篆刻”。



五年级时,课业压力很大,李明桓停下书法学习。毕业填同学录,同学填科学家、歌唱家,乃至联合国秘书长,他却写“书法家”。他放不下书法,初中又捡了起来,专门找老师学习。他和小伙伴常背着类似于画板的物件,到中国美术学院玩,看门大爷以为他们学画,并不阻拦。有时被问起,他们随便说个人名,也就进去了。

那会儿,大家就谈论未来的高考,李明桓开始考虑,大学也要学习书法。父母都觉得奇怪,“当时都不知道书法真是有大学的,后来发现真有大学,是可以考的”。



当初除了买书,李明桓还购买若干石料刻印章。磨好的石料昂贵,他就买没磨好的,回家自己加工。他积攒的一两百方石头,现在已经升值许多,但都没有出售,留着“自己玩”。2012年,他加入了历史超过110年的西泠印社,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社员。

西泠印社的社址也在孤山,素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首任社长吴昌硕之后,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等名家先后担任印社社长。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泠印社即为主要申报单位之一。成为社员,自然是种荣耀。

“有时候是冥冥注定的,不是迷信,就是你跟它机缘巧合,产生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李明桓确定了目标,真的一路读了下来,又以书法为业,和这所桂花飘香的学校长久相处。回想与书法有关的往事,他神情相当灿烂。



念书法学博士期间,祝遂之教授仍然担任李明桓的导师。祝老师经常讲师公沙孟海和潘天寿院长的往事。他拿作品给老师看,由此出发,聊艺术、生活和人生,“渐逐渐都会聊成比较宏大的、宏观的哲理”。

李明桓用“无可无不可”归纳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如齐白石的画,“几个螃蟹没几笔,你说它像不像,一点不像。但是你一冲眼看,是不是个螃蟹?像得不得了,比拍照还像,像活的一样”。在他眼里,艺术应当免于定论,维持微妙和圆融,而这更需要超越当下的自己:“要有既有这样,又有那样的能力,你才能不在乎这些东西。”

对李明桓而言,快与慢仍然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面。他认为自己生活节奏很快,“只有写字的时候是慢下来的”。



李明桓近期撰写了一篇关于小楷书法史的论文,很快会发表在《书法》杂志。从上午开始写,直到下午两三点钟,中间还吃饭喝茶,1万多字,一个白天就写了出来。论文快速写完,后面是慢工,他改了五六稿,一稿要花近一周,仿佛在写小楷的状态。

练字时,李明桓可能两个月写同一种书体,如同长期冲刺,“每天锤炼这样的技法和意境,你短程的爆发力会强一些,创造出来作品会优秀一点”。而把长期的练习与积累表达出来,写成作品,确实需要一气呵成与悉心雕琢。

写字固然享受,但书写过程千变万化,磨炼心性。一直写不好,可能放松下来,就突然写好了。特别想写好,却始终无法如愿,废弃之前那张,换内容、风格,可能一遍就写好了。类似情况很多,李明桓相信苏轼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艺术家总要面对矛盾,用略微疏离的状态对待创作,再由此成长。



教学写字以外,李明桓喜欢出门“闲逛”。他现在住在钱塘江边上,平时在江边放空,爱看电影,也养宠物。他还喜欢去苏州看玉器,观赏古代建筑,尤其喜欢中医。他认为,中医与书法一样,“直指中国文化核心”。

李明桓听过“歌神”张学友的演唱会,但他喜欢的歌手通常更加文艺,譬如李健,“听他的歌能够慢下来”。李健“唱歌像说话,这很难”,由此与书法共通:写字仿佛“写心”,而听李健的歌恰像听他说话,“所有的声音都飘动在你心里”。

在创作谈中,李明桓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名篇《琵琶行》与朴树的歌曲《生如夏花》相提并论,形容两者都是“唯美的、淡淡的、浪漫的”。这些体会都落实在纸上,他强化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章法就比较萧散、悠扬,就像琵琶弹奏起来的曲调”。

写到第四遍,李明桓又调整了笔画的枯湿浓淡,作品整体看来自然,但最枯和最湿的笔画间,“可能有五六个级别的层次变化”。工整的小楷,以深浅差异营造出跳跃感。他说,这件《琵琶行并序》的感觉,与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感觉相通。

2015年上半年,李明桓向女朋友李阳求婚。礼物中包括一件信物,上面有他亲写的“淡淡的绚烂”5个字。那是他向往的状态,生活“淡淡”,内心自有浓郁,并不需要别人体会。



墨与水的交融触发了书法的魅力,笔触碰在纸上的瞬间释放了书法家的灵魂。一幅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历史的进程和底蕴,同时还表达出书法家的内在想法和自身性情。李明桓的笔墨就是一种对个性表达的诠释,也是一种对传统艺术“技进乎道”的追寻。



关键词:西泠印社印章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