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草帽风靡世界,他们只用了三代人

保存图片 2017-09-26 09:06:03    GUYU谷雨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温岭草编|温岭草编是以黄麻、白麻、蒲草、咸草、马兰草等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尺寸和规格,经拧、缠、钩、编、钉、缝等几十道工序,编织各种圆筒坦檐凉帽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具有传统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工艺始于清代中后期,19世纪40年代,温岭的草编帽就已远销国外。

要想富,编帽绣花找门路。在台州,如果说台绣成功把刺绣定义为时尚先锋,那么温岭草编帽,则从古老的谋生技能转向品牌文化,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潮流了。

匚十里长街无闲人,家家都是编帽人

温岭是滨海之城,千年的海风滋长了咸草。待手工技艺逐渐发达,这里的百姓便用咸草、黄麻等天然植物,编起了草帽,想来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绕过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我们跟着陈君标回到了他在箬横镇的老家。往日他的爷爷便是在这里开了一个草帽行。我去屋旁的几户人家看了看,这些年过六旬的老人,也都还在编草帽。

时值午后,屋檐里下的燕子刚衔泥归来,院子里种了一小片玉米,他家的老邻居见我们过来,便直接去屋前的菜地里摘了几只甜瓜,用井里的水洗了洗,热情地招呼我们。眼眸欢笑着,如同他们对生活的热忱。

像他们这样编草帽的,如今还有几万人。“十里长街无闲人,家家都是编帽人”,这个往日的谋生之道,如今依旧在流传。如今这个镇子,也被称为“中国手编帽之乡”。

父母的草帽业,从借来的500元开始

陈君标的父母,最初也像爷爷一样,开了一个草帽铺。不过他们不再像往常一样坐着等人来交,而是“把线绳发给别人编”,再亲自跑到各个地方收。那时还没有车,他们便带上口粮,力气大一点的父亲挑着担,母亲则负责交谈,跟大家讲解帽子的编法、美观这些,周边的方圆百里都有他们的声音。

“白天收帽子,晚上在家编帽子,算账”,他的父母凭着借来的500元钱,从零开始,一步步走下来。种咸草,做坊线,慢慢往半工业化发展。他们从老家的一两间破旧房子开始,后来搬到东普,越来越多的亲戚朋友加入他们。

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君标,身体里流淌着的,也早就是草帽的血液了。父母艰辛打下基业的同时,也开始带着他学生意。一次和父亲拜访客户的机会,也让他开始明白了往后要做的事情。

“那个时候听一个客人在讲,他说你温岭人自己一辈子可能两辈子三辈子都在从事这个帽子。那为什么要通过我们这个其他的省份来做这个贸易?后来我就想那不对,我一定要回去,我要把帽子的这个事业,然后要通过我的手,发展到整个全世界去。后来1998年一毕业就背着书包就回来了。”

时隔20多年,他真的做到了。

我要把草帽事业发展到世界去

13岁开始跟着父亲做生意,一毕业就回来,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家里的传统草帽胚,加工做成成品。带着做好的样品,他背着包又去广交会了。他身上的这股冲劲,如今还能感受到。

人来人往的广交会,他和姐姐两个人坐在摊位上,别的摊主都投来诧异的目光,谁能相信两个小孩子能撑得住场面呢。而首次以成品加工工厂的形式出现,自然牵涉到了其他贸易公司的利益,也遭到了反对,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哪怕我第一年广交会一个单子也没有接掉,或者接到了也被人家踩了脚,然后第二年还去,第三年还去,然后终于把这个路走出来了。”再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从个体生产到产业集成,也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加速了这个进程。

在没有什么单子的前两年,陈君标也做搬运工,了解草帽生产的各个环节。从2002年开始,他又开始全世界地跑,三四年的功夫就走了30多个国家。每次拎一个大箱帽子去参展,回来时往往就装一箱子的时尚类杂志。这些每次都超重,却一定带回来的宝贝,成了整个设计团队了解国际资讯的信息来源。直到如今,他也一直要求设计师要走出去。

对接国外流行趋势,把国人的东西,变成世界的东西。如今,他们家每年都有一两千个草帽款式出来,用他的话来说,要是我们下次再来这个展厅,这里的一切又会焕然一新。作为“中国帽业名城”,也许在异国的街头,抑或清爽的海滩,你正戴着他们家的草帽。

有一种美好,叫草帽的味道

喜欢传统便融入传统,比如像喝茶,他钟爱云南的普洱。而我没想到的是,他觉得放茶叶的房间,茶叶的味道也跟草帽的味道颇为相似。他也喜欢看电影,看电影的同时,还在想怎么样跟草帽进行对接,可能哪一天会拍一部草帽的电影。原来喜欢一样东西,情至深时便会处处思之。

住在稍作修整的老房子里,活跃在草编事业的一线,他是一个能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得很好的人。他还建了一个温岭草编的微博物馆,记载着往昔的历史与当下的现状。

漂亮时尚又个性化的草帽,想必每个人都会喜欢吧。手编有温情,机器有效率,半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也不失为中庸之道。也让这个古老的非遗,从一方之爱走上世界的舞台,依旧活得风华绝代。

最好的传承,应该就是面向人群,在每个时代光芒四射吧。


关键词:草帽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