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故宫里斑驳脱落的漆,被他在宫外做成了“马卡龙”

2017-09-30 09:35:21    百匠大集  参与评论()人

2

不断地离经叛道

8年过去了,2017年夏我们在杭州富阳见到崔怀宇时,这个曾对漆一窍不通的年轻人,如今被各种漆器包围。

夏天并不是制作漆器最好的时间,漆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才能结膜凝固,因此,需要专门的“荫房”放置阴干,夏天让制作周期变得更长。崔怀宇正在制做的盘子和杯垫,每上一次漆,通常都要放置两天,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

工作室的地下室即是荫房,大大小小的半成品,或立在地上、或摆上架子,进行不同程度的阴干。除了漆画,还有他独创的马卡龙色的盘子、用断木漆成的镇尺等等。地下室上面是工作间,碗里放着精心调配的漆,颜色有数十种,都用保鲜膜封着。各种型号的刷子、牛角刮刀和笔摆在一起。如果不是闻见生漆特有的微酸,第一眼看过去,这里与常见的画室无异。

揭开一碗乳白色的生漆,表层接触空气后迅速转为褐色,不出几个小时,表面就会干涸、硬化,生成漆皮。漆树需要生长十年才能进行采集,一年采割时间持续90天左右,需要3000棵漆树才能采集1公斤生漆,而在一棵漆树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因此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创作者要高效处理这些生漆,留给他的时间就只有这短短的几个小时。

发刷已经削得有些短了。由于漆质粘稠,上漆的刷子是用人发压制而成的,毛短而密且弹性高,涂抹起来更加均匀。每用一段时间,要像削铅笔一样把木柄削短,让新的毛发露出来——很难想象,刷毛也会变短,颇有些铁杵磨成针的意味。



漆艺是个体力活,通常,一次打磨需要至少一个小时。秋暑难当,崔怀宇只工作了半小时衣背就已湿透,汗水汇集到下巴,来不及擦,一滴滴落下。打磨并非简单的重复,站在工作台前,需要一边磨一边规划,哪里要多磨一点、哪里得留一点,这让他常常忘了时间。

当年误打误撞进入漆器领域,追随肖禹蓁老师进行创作,他曾以为自己会从此安心地做一名漆画家。学习漆画一年后,他的作品《雪忆》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此后,《万家灯火》又被宁波北仑文化馆收藏。

他却越来越“不安分”,“开始做些乱七八糟的事”。

他试图用漆来绘制星空的效果,尝试将螺钿、鱼皮等古代漆器制作中用到的材料纳入漆画创作。这类画作已经不适合参加主题性的展览。他遇到了另一位老师吴杉,吴杉的画作更加前卫,有时需要用漆来表达,就找来崔怀宇帮忙,2012年,他跟随吴杉到杭州实习。他发现,杭州的大部分时间的天气能让生漆自然干燥,这个东北年轻人决定把家安到杭州。



到日本考察后,他变得更加“离经叛道”。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瓷器之国,日本则是漆器之国。“china”意指瓷器,“japan”则意指漆器。日本朋友告诉他,日本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至少一套造型精美的漆器餐具,在重大节日时使用。崔怀宇则发现,从饮茶、插花到餐饮,小到胭脂盒,大至屏风,漆器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做漆的人,如果不能把漆用到生活中,我觉得太可惜了。”他开始对小器物产生了兴趣,他相信,小的承载体反倒能表达得更精准。

3

器不用,不成器

梳理漆器的脉络,崔怀宇发现,漆器难以融入当代生活,主要有几大原因:

▷ 色彩方面,干漆天然的颜色是深褐色,所以大部分都被应用在以黑、红为主的古典漆器上,色彩显得过于沉重;

▷ 图案纹饰方面,传统的梅兰竹菊等意象以及繁复的纹饰,已经不太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取向;

▷ 功能方面,传统漆器虽然工艺精良,但其器形、用途等都很难融入当代的生活场景。

要让这种古老的技艺在日常生活中重生,必须在现代化、国际化的语境下,对漆器进行新的阐释。

自幼学画,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这让他决定从改变漆器的色彩开始。但是,漆毕竟不是油画颜料,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调配的色彩与实际呈现的色彩有差异,初绘的形态与干燥的过程有讲究。

他只能不断尝试调整工艺步骤,反复比对材料,将矿物颜料和生漆混合,再添加金粉、银粉等提亮成分,不断试验,又不断遭遇挫折,他终于渐渐调制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它们更加明快、时尚、幻化多元,他特别调制的马卡龙色,一改千年漆器沉重繁复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关键词:漆器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