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非遗博物馆的发展与嬗变

2017-10-17 14:24:0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王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推动,一个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非遗项目,正纷纷从“纸上名录”走向自己的“新家”——非遗博物馆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人民文化意识的日趋成熟,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大发展与大繁荣。与传统博物馆相比,非遗博物馆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博物馆“静态”展现的服务模式,正在催生一种“动态”为主,动静互补的全新样式,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的营造了良好的传播空间。

从2005年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从2012年《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出台,到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至今十余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研究、传承、传播重要措施之一的非遗博物馆的建设风生水起。

2011年5月,随着一座占地面积约1700亩的中国首座国际非遗博览园在四川成都落成开园,全国掀起了非遗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建成开放了3000余座(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并且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家和地方非遗保护传承系列政策落地实施,以及国家《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 》等措施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民间资本建设非遗博物馆、农耕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热情,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小型“非遗博物馆”数量惊人。

我国非遗博物馆除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属性外,不但兼顾了持续开发精品展陈、社会教育、学术讲座、主题论坛、公共互动、综合服务等功能,还成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精神粮仓”,成为展示地方历史文化、加强对外宣传交流的“形象大使”。

和其他以静态展示(展览)为主要方式的大型博物馆相比,非遗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就是:既有静态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展品,还有融入了非遗传承人绝活展示、现场教授和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载体和内容。2016年3月16日,成都市万春小学剪纸博物馆正式成立,这也是四川省首个融入教学实践的“课堂式博物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见证了中国传统艺术正在下一代中生根发芽。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各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展览(展示)馆和体验馆等各种可见的形式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非遗展览、互动活动,利用假期开办未成年人主题夏令营和非遗培训班,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完整才教授非遗文化知识和技艺,催生了不同阶层的对非遗的热爱。

与此同时,各地还充分盘活非遗博物馆平台优势,积极帮助非遗传承人整理技艺资料,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专项保护经费,帮助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参与商业及社会活动,活动所得均归传承人所有,尽量帮助代表性传承人解决经费困难,让非遗传承人安心传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非遗博物馆通过传承人入驻开办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40万人次,有力地提升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非遗博物馆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我国“非遗”正在从申报立项保护向依托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方向转变。五年来,全国各地非遗博物馆充分发挥“展藏与保护同步、研究与传承共促、教育与实践共振、生产与推广共享”等功能,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和内容,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的新途径,为引导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家对非遗保护和文博事业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博物馆+非遗”模式下保护性生产和版权转化成为新亮点,利用非遗元素与非遗技艺精髓,揉合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优秀设计,一大批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文创产品孕育而生,有力地推动文博事业、非遗保护,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非遗保护传承探索实践的经验不断丰富,非遗博物馆的开放式的辐射功能,正在向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优秀社会课堂等多元化嬗变,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的目标。

一座座非遗博物馆就是一所所大学校,一件件非遗展品就是一个个大课堂。在与现实交融,与历史勾连中,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生活记忆,滋养着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者王军系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特约专家、四川省乐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

关键词: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