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幌子:消失了的“风景”

保存图片 2017-11-15 09:04:03    走寻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白砥作品 白砥作品深、厚、古的追求表明人们正沿着纵深的美学道路行进,这是一个良好的历史现象。近现代书家秉承传统美学精神,在碑学、碑帖融合诸方面极尽探索,为书法史谱下了一曲华章。

从前日子慢,

店家招牌也好看,

清晨挂起,

日暮摘下…

幌子,又称帷幔。一种表明商店所售物品或服务项目的标志,为汉族的一种商业民俗。起源甚古,初特指酒店的布招,用布帘缀于竿端,悬于门前,以招引顾客。

在北方,城乡各行各业的店铺也都曾挂有招幌,在门前一侧竖起丈八尺的幌杆,每日店铺开张营业,先将招幌挂起来,闭店时再摘下来,表示停止营业。

在教育落后的那个时代,招幌便利文盲和乡下人购置和加工商品,起到招揽顾客,做活生意的作用。早时,各行各业的招幌五花八门,但却各有特色。如今,这些招幌,甚至连其行业早已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消失了的“风景”和历史的陈迹。

这18幅京城店铺幌子图绘中有当铺、酒铺、药谱、首饰铺、点心铺,甚至还有奶茶铺、影像铺等等,由清末北京民俗画家、外销画家周培春绘制。周培春,清末北京民俗画家,以绘制民俗图见长。曾居广州,替外国油画家经营油画作品销售。周培春用生动形象的绘画和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字,向世界展现了古老的北京。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北京风情画家,他的画作对世界各国和后世的人们了解清代北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