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留住乡愁 | 家乡的黄酒

2017-12-11 09:00:49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家乡的黄酒

留/住/乡/愁

我的家乡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房县,是全国有名的黄酒之乡。据史料记载,这里酿造黄酒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黄酒。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就是酿黄酒的高手,从做曲到酿出全部自己动手。

“九月九”做香酒。每到野菊花盛开之际,是家乡人酿酒的最佳时节。母亲拿出糯米,择去杂物,用山泉水淘洗干净,再上甑蒸熟,倒入笸箩摊开降温。

我们早就等在笸箩旁,看着热气腾腾的熟糯米直咽口水。这时母亲会为我们捏上一小坨沾白糖吃。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对我们来说就如同吃肉,心中快乐无比。

当熟糯米晾至与体温差不多时,母亲撒入适量酒曲粉,拌匀后装入洗净的瓦盆,边装边用手压实、抹平,并在瓦盆中央留下一个圆窝窝(洑窝),再加入一碗温开水,然后将瓦盆放入稻草窝中保温发酵。

一般一天一夜后,便能闻到酒香,瓦盆中间窝窝里的水已变成清醇甘甜的酒洑汁,糯米也变成了甜糟,满屋的香甜味最是诱人。

刚下洑的甜糟,酒劲小,妇女、儿童都喜欢吃。我最喜欢悄悄地用小匙子刮着洑汁窝边的甜糟吃,那甜甜的幸福至今仍记忆犹新。

直接吃甜糟,太侈靡浪费了。母亲把甜糟装进小口坛子密封,放至腊月,让甜糟变成甜中带苦的酒糟子,酿成黄酒,待春节时饮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酿黄酒,家乡人叫熬糖酒,是准备过年的重要事项之一。一般在腊月上中旬,母亲便挑选优质饱满的小麦用水泡胀,放入豆芽缸或有洞的瓷盆中覆盖湿毛巾放在灶台上,每天早晚各淋一次温水让其发芽。经过十天半月,小麦长出嫩黄色的麦芽。

这时,母亲用石磨将麦芽磨成浆,兑水煮沸,用纱布滤去粗渣倒入大木缸中,再加入适量凉开水和早在秋季做好的酒糟子,保温发酵三天左右。

发酵的过程中能听到嗞嗞啪啪的声响,如同无数螃蟹在塑料布上爬动,又好似千万只蛐蛐在轻声吟唱。发酵完成后,木缸中的酒糟便浮在上层,汁液呈浅黄色。

母亲在酒缸中插入一个竹篾酒抽子,滤去酒糟,从中舀出汁液,这便是真正的黄酒了。黄酒起缸后被贮存到大酒坛中,待到有客人来或春节时饮用。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糯米酿十分珍稀,用糯米酿的酒只有春节或有客人时才舍得喝。平常主要用普通大米和玉米酿黄酒,无论出酒率还是味道都不及糯米——特别是玉米酿的黄酒,又苦又涩。当然,在夏季麦收后,母亲也会用麦粒脱皮后,做甜糟为我们解馋,但它不耐贮存,在常温下不到一周就变酸了。

如今,红酒、啤酒和白酒几乎已经取代了黄酒的地位,但是家乡人酿黄酒、喝黄酒的习俗还一直保留着。

黄酒就如同小家碧玉,也许不够风雅、时尚,上不了大台面,但它温润甜柔,清而不俗。热了,喝一碗,爽心润肺;冷了,温一碗,暖身暖心,总是如此体贴入微。

每年春节,千里房县处处黄酒飘香。我们这些归来的游子围着火炉,温一碗母亲酿的黄酒,更能切实感受到家的味道。再次挥别故土,满满的行囊里自然少不了家酿的黄酒

那温热香醇,一如家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张忠文,曾用笔名张铁牛、小桥人家。爱好写作,系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通讯、言论、散文、小小说近百篇。



关键词:黄酒酿酒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