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数字技术给戏曲艺术带来了什么

2018-02-14 10:23:39    中国文化报
 参与评论()人

数字化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相处方式的改变,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因此促使人们包括视听习惯在内的很多生活方式得以重塑。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戏曲艺术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经过千百年凝练积淀,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程式化特征。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时过于强调文本上的“原汁原味”和技术上的“口传身授”,从而忽视了在戏曲传承方法论上的深层研究。就当下所处的科学技术背景来看,几乎所有领域都在利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以更贴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诉求,戏曲也不可能脱离现实,更何况戏曲的本质就是大众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笔者认为,现代新媒体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思维从深处改变了戏曲的传承发展。

革新舞台呈现

这些新兴技术给戏曲艺术带来的感官刺激是有目共睹的。灯光、音响和视频赋予戏曲新的表现形式,不仅是烘托了气氛,还与剧本的文学语汇、演员的肢体语言以及音乐节奏等多种因素相融合,共同完成舞台艺术的整体效果呈现。

近年来,在戏曲舞美创作中大量使用新媒体手段的案例数不胜数,虽然都在实验的路上,但总的趋势是好的,多数观众是赞成的。例如,2012年首演的京剧《赤壁》,其舞台设计大胆突破了“一桌二椅”的传统京剧舞台样式,创造性地使用了LED大屏和大幅度变化的舞台机械。大幕开启时,借助舞台机械,金碧辉煌的铜雀台如魔术一般呈现在观众面前,其视听冲击力是传统门帘台帐无法比拟的。整场下来,设计师充分利用了舞台的立体空间,与演员的表演相结合,把舞台空间调动成运行和流动的气场,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带入感。近年来,出现了京剧《大唐贵妃》《天下归心》《梅兰霓裳》等一大批运用新媒体的剧目,虽然颠覆了传统京剧的一般形式,但其内在精神依然秉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法则,延伸了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这就是梅兰芳先生在谈到京剧表演革新时所说的“移步不换形”的原则。

改变戏曲记录方式

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戏曲记录只能依靠文字、插图或口传。在漫长的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舞台人物造型长期得不到重视。历史上有一些记录戏曲的书籍流传下来,比如,明代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中,每一出杂剧前面都有详细的穿戴描述,谓“穿关”。但传统媒体技术还是极大地限制了戏曲记录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非常可贵的是,近年来,一些有志向的业内人士开始探索对传统戏曲进行全方位地记录和传播。有发达的摄影技术和数字存储技术做后盾,收集、加工、保存精致完美的图像资料变得更加便捷。

摄影术自西方传入我国以后,在1905年出现了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戏曲电影《定军山》。笔者认为,就传统戏楼和舞台这种交流方式而言,电影的介入就是一种新媒体。不断更新的新媒体在记录手段上的便捷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比如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等大型戏曲影像记录工程,尽管涉及剧目和院团数量庞大,但在数字技术条件下,工作开展较为省时省力,录制艺术效果也较为完美。

推进戏曲传播与交流

2017年末,文化部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普查中共有348个剧种,参加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既要求厘清各地方剧种的发展脉络,又要把现状数据信息摸排精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然而,以往需要大量人工的劳动内容,在当今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面前大为减缩,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了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APP软件,可以轻松实现“把戏曲装进手机里”的梦想。一些机构一直在开展这方面的努力,从非遗传承、戏曲创作、艺术教育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切入,试图打通戏曲与市场之间的壁垒。近日,民间机构发起的“我爱我的家乡戏,跟我一起来演绎”影像征集活动用当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大家关注自己的家乡戏,把自己与家乡戏的动人故事、台前幕后、点点滴滴,用手机镜头记录下来,再视频上传至主办方。由于手机终端社交功能的特殊性,每个智能手机的用户都成为一个自媒体,能够为自己的家乡戏代言,传播乡情乡韵。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看到了新媒体的介入给振兴和弘扬传统戏曲带来的新的可能性。但是面对现实,不论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多么丰富,不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如何迅猛,不论年轻群体的支持和优质偶像的带动作用多么激动人心,这些都属外部因素,戏曲的生存与发展,其根本动力依然来自自身的造血功能。如果戏曲自身不接受互联网时代的新观念,从文本内容和外在形式上发生改变,单靠新媒体新技术的刺激,依然难以摆脱困局。说得严重些,弄不好,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还会加快戏曲的衰落,这是数字技术给戏曲带来的双刃剑的另一面。

(作者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戏曲数字技术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