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京城斫琴师梵戈:中国人做东西就是和时间商量着来

2018-06-06 10:18:51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引言

斫琴师梵戈眼中,古琴有各种形态、各种个性、各种音调,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聆听。只有当心、手、木料与时间融合为一时,作品才能清脆悦耳,流转舒缓。

京城斫琴师梵戈:中国人做东西就是和时间商量着来

晨起沏一壶热茶,看一会儿书,打一会儿坐,再而去工作室忙一天,除非有访客,否则日子就是在锯、刨、挖、锉及反复的试音调整、听音审辨中度过。这便是京城斫琴师梵戈一天的日常。

受父亲的影响,梵戈在幼时便与古琴结缘,初听琴声,袅袅琴音让他格外欢喜,于是,在求学,一点点成长中,古琴渐渐成为他的一生的陪伴。

潜心研究古琴斫制近二十年,一块不起眼的木头,在梵戈手里变得很神奇,“当、当当”轻敲两三下,看似普通的木头竟发出通透而悠扬的声音,久久不绝于耳。一张半成品古琴,架在琴绷上,手指轻轻一拨琴弦,纯净、和谐、饱满的琴音从琴头“滑”到琴尾,来来去去,久久不歇。“琴弦所传递的能量在琴体各振动区域间的有序、充分的传递是一件乐器发出美妙乐音的根本”,梵戈谈起自己的制作理论时,眼睛里闪动着异样的神采。只有近距离欣赏古琴,才能理解古人所说的“余音,绕梁三日”到底是怎样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细细闻上去,古琴的木料中还散发出一股不浓但却沁人肺腑的香气。

【关于木料】

制琴的木料一定要精挑细选,有时候,甚至一整片森林中,也不一定有一棵适合制琴的。

一般制琴者认为松木不是好的琴材,松木制琴的难度很高,技术上稍有差池则难以出还算过得去的声音,而杉木的制作难度低得多,从而多数制作者喜欢用杉木。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并不然。几年前,在梵戈去收一批汉代木料之前,已经有数拨琴坊及制琴者去看过这批木料,但都惋惜松木不能制琴。而他听说这批料子是其最擅用的松木后,立马拍板让对方全数留下,紧而马上赶过去收料。这批料子的数量很多,以梵戈个人的制作数量而言,此生也完全用不完。但他却想把这么多木料花费巨大的成本和精力保存下来,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使用。他说如果不把它们保存下来,可能就会沦为茶桌、木椅等日常用具,不亚于暴殄天物,另外这种年份的老料,恐怕将来是很难有机会再遇到,也希望将来他的学生,甚至后人,在数十、数百年后仍然能有好的材料使用,这是福泽后人,薪火相传的一种责任。

京城斫琴师梵戈:中国人做东西就是和时间商量着来 

即便带回工作室的木料,也都不能马上使用,还要再等上3-5年的时间,木料的形态才会逐渐稳定。梵戈常说,时间,才是最伟大的斫琴师。

【关于制作】

随着古琴的没落,国内已经很难找到制作古琴的工具,所以梵戈常常自己寻找、改制。

京城斫琴师梵戈:中国人做东西就是和时间商量着来

京城斫琴师梵戈:中国人做东西就是和时间商量着来

梵戈的每一床古琴,大致都要经过定形制、开料出胚、挖槽腹、刮灰打磨等16个阶段的流程,百余道工序方能完成制作。一把好琴的开工,首先便是定形、开板。按照设计好的模板勾画出琴的外廓,然后用曲线锯开板,这是整个过程唯一一个非手工的步骤。板型定好,就是制作琴面了,琴面的弧度,是否平整,关系到弹琴时手指按下的距离,必须用纯手工慢慢打磨,感知,每一下都不能出错。

比方说这儿挖厚一点,那挖薄一点,弧度大一些,弧度小一些,很容易就影响到最后成品的音质。即便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声音,还要看是否饱满动听,再进行更细微的打磨。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音律之事没有统一的标准,全靠斫琴师对自身经验,和手上功夫的掌控。琴底和琴面初具雏形的时候,就可以上绷子试音。有了现代技术的帮助,追求声音极致表现的梵戈,会在每个环节都进行试弹和录音,进行反复的比对和调整,这个过程常常要半年甚至更久。调音逐渐成熟,便将琴面和琴底用胶合在一起,静待干透就可以上灰胎了。灰胎的厚薄松紧,打磨程度,直接影响琴板的振动共鸣,最终影响到成品的音色。经过层层的打磨和大漆涂刷,琴面逐渐变得润泽光滑。漆面完成后配上岳山承露等配件,再上琴轸、琴弦进行调音,一把古琴,才终于,发出来真正属于它的声音。 

京城斫琴师梵戈:中国人做东西就是和时间商量着来

梵戈制成的琴,与传统古琴不同,版型更加优美,声音更加均衡、通透,他为其取名禹冠式。

【关于声音】

琴的声音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从制成的那一天开始,每天几乎都在变化,哪怕在同一天之内,在早中晚不同时间段内声音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制作越合理、越敏感的琴上体现的越明显,在相对不合理、不敏感的琴上则几乎不能感知。

有些琴的音色特征是会朝着良性方向变化的,比如有些琴声音比较“紧”,一般弹几年以后就会变“松”一些,但是,有些制作合理的新琴的音色比数百年的老琴还要松沉,恰恰说明新琴的“紧”并不是其所应该具有的特质,而是制作上的不合理性所导致。再比如有的新琴韵比较干、比较短,其原因可能主要是槽腹制作的不合理性,这种琴即便再过多少年,它也仍然是这样一个基本特征,并不可能韵就变长、变润。

如果一位制作者对音色并不敏感,对音色的细微变化或发展趋势不能敏锐清晰的把握,那么他可能就完全不知道在他不知晓的情况下,制作过程中的很多细微的变化可能已经对成品的音色产生很致命的影响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制作者来说,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一个最好的时机,把自己认为的当下这床制作中的琴的最好的“声音”凝固下来。有时候,这不是人的制作能力能完全决定的事,同样也要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充分发现、挖掘这块材质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在不具备相应音色特征的材质中找寻你所要的声音,无异于缘木求鱼。 

京城斫琴师梵戈:中国人做东西就是和时间商量着来

梵戈说,制作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古人留下了面桐底梓的基本材质搭配方式,就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当然我们今天可以遵循,但不必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符合古琴音色审美规律的材质有很多,关键是制作者自己是否拥有对这些材质的控制能力。你选择对琴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态度,这把琴就会回馈给你什么样的“声音”。

时间也是器物制作的参与者,声音也需要成长和成熟,做好可以做到的,剩余的就交给时间。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