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正文

大美于艺,以手传心——“民艺:转化的生机”主题研讨会侧记(1)

2016-10-01 22:25:39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大美于艺,以手传心——“民艺:转化的生机”主题研讨会侧记

2016年10月1日,“民艺:转化的生机”主题研讨会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行。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歌华创意设计中心主任曾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阳,中华网总编辑穆晓航等,就“民艺的黄金时代是否到来”、“传统民艺的当代价值”、“传统手艺人在当代的角色定位”、“纯手工与工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歌华创意设计中心主任曾辉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歌华创意设计中心主任曾辉

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民艺黄金时代的来临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逐渐普及,曾经默默无闻、自生自灭的民艺也突然,出现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在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穆晓航近几年的体验里,从创意市集到电商拍卖,民艺似乎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无所不在。

不过,曾辉却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中国民艺目前仅停留在奢侈品和艺术品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对民艺的一种狭义的误读,是“小民艺”的范畴,而他则更主张“大民艺”的复兴。

曾辉并不赞成当前人们对民艺艺术化的推崇,于他而言,这反而是一种舍本逐末的不智之举。在他看来,只有让民艺走入生活,大力发展手工业,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日常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大众生活的刚需,才是民艺黄金时代的表现,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杨阳也同意曾辉的观点,不同时代的审美各有差异,古老的民艺想要代代相承、永保生机,向“生活化”方向的转化无可避免。她还大胆地预言,当未来民艺深入千家万户的时候,民艺概念本身反而会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阳

非主流、土老帽、皇家特供……这些都算是“民艺”吗?

在研讨会上,嘉宾们也讨论到了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之间的异同之处。崇尚宋代审美的曾辉批判了晚清之后的皇家典范的审美体系。在他看来,艺术之美应该属于日用生活之美,而不是属于精英阶层的高高在上、奢侈无度的审美。

曾辉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众对民艺的一个常见的误解,即民间等于非主流,是被边缘化的、迟早被时代所淘汰的过时之物。而现代社会的“过度”美学,更是加重了这一偏见。

曾辉希望人们能认识到,保护民艺不仅仅是传承工艺方式与材料,更应该研究如何让民艺改变城市、改变乡村、提升生活的美学品质,改变中国人的心性,祛除浮华、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