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正文

日渐式微的夏布如何浴火重生——“夏布新生”研讨会侧记(1)

2016-10-02 21:25:59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夏布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织物,在2600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仅《诗经》里“国风”一章,就有多达数十篇与夏布有关的诗歌。夏布的原料苎麻,更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草”。曾经显赫一时的夏布,如今却鲜为人知,究竟是何原因?

日渐式微的夏布如何浴火重生——“夏布新生”研讨会侧记

作为2016年10月1日至7日期间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办第二届“民艺:转化的生机”系列活动之一,于10月2日上午举办的“夏布新生”研讨会探讨了夏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特种工艺系主任张压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綦涛,手艺人、拙朴工舍舍长黄琦,浏阳夏布传承人谭智祥与主持人、蜗牛设计师何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从一时无两到悄无声息,青年设计师如何重振夏布?

在民国小学课本里,有这样一段介绍:“我国夏布既有麻縷织成,而江西所产尤为著名,其精美者有光泽有花纹,几与丝织品无异,爱国货者多乐用之。”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夏布家族是当时的望族,出品的一匹夏布能抵上两匹丝绸,其地位可见一斑,何以后来却销声匿迹?

手艺人、拙朴工舍舍长黄琦

手艺人、拙朴工舍舍长黄琦

黄琦认为,夏布手艺的没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即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实现过民艺复兴的日本,也不过是在吃柳宗悦父子等大师的老本,下坡路趋势明显,反观中国民艺,尽管困难重重,却实打实地处于上升时期。

如何将夏布做成当代人喜欢的产品?黄琦指出,过去人经常有把绣片生硬地缝在衣服上,以为这就是所谓的传统,结果弄出来的衣物自己也不愿意使用。设计师应该跳出桎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留夏布的“根”的同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特种工艺系主任张压西与主持人、蜗牛设计师何酉

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特种工艺系主任张压西与主持人、蜗牛设计师何酉

张压西也赞成时代性非常重要的看法。她指出,现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手艺、设计要跟生活结合,带有时代的思考,重视活的传承,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为何中国当代设计大师寥寥无几,而在日本,如三宅一生、山本耀司等时尚又富有东方意蕴的大师却层出不穷?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流淌着日本的审美情趣,而中国反而彻底丢失了自己的特色,美学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席,造成了青年设计师的审美错位。

谭智祥表示,手工还是要依靠设计师和商人的支持,中国夏布最有名的是浏阳夏布,市政府以前不关注手工,这几年才开始支持中国文化。夏布唯有在商业社会得以存续,才能支持手艺人的情怀与理想。而如何在情怀、理想与生存间找到平衡,正是现代手艺人的两难之局。

正在衰亡的夏布,它面临的困境比你想得还要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