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正文

传承羌族文化,重在“保护人”

2016-10-24 10:09:51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早报记者走进北川羌族自治县 探访羌族文化传承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的羌语学习互动区。如今在北川现有的6万多羌族人口中,会用羌语进行自由交谈的已不到20人。

在四川盆地西北部,约三千平方公里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悠久历史和古老传说赋予这片土地富饶的文化资源。不幸的是,这片土地在八年前的“5·12大地震”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这里的羌族文化也一同备受创伤。

10月18至19日,早报记者随“BMW中国文化之旅”走进震后新建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一探北川羌族文化传承的究竟。

能用羌语交谈的不足20人

18日下午,北川羌族的王安莲、索基妹、尚么她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合唱起羌族多声部民歌。三人张口就来,声音此起彼伏,高低错落。

但这般独特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并不易传承,其中一大原因是唱它要用古老的羌语。据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和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1982年羌族总人口中有55.37%的人口使用羌汉双语,37.73%的人口使用汉语,仅有6.9%的人口完全使用羌语。

那么在今天,北川还有多少羌族人能说羌语,能唱多声部民歌?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徐正斌说:“北川现有6万多羌族人口,会用羌语进行自由交谈的已不到20人。”

羌区出现“村寨空壳化”

今年29岁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讲解员卢芳也是羌族人。卢芳说:“很多羌族年轻人在2008年的大地震后都走出大山,到城市里谋生。寨子里大都是些老人小孩,重建后的家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羌人也不再遵守很多风俗习惯,羌文化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祥林向早报记者表示:“民族地区的文化确实面临两种冲击:一是历史上汉化的影响。较之岷江上游羌区,北川更接近汉区的平原地带,明清时期当政者要让这地方的民族归顺朝廷,施以种种统治手段,于是当地羌人开始隐藏自己的民族身份并转说汉话。”

“二是今天也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李祥林感慨,不只在北川,岷江上游的羌区都出现了“村寨空壳化”的问题。“在如今,年轻一代走出高山深谷中的村寨寻求新的生活,乃是人之常情。”李祥林说,“但与此同时,也给本土文化传承带来了问题。如何拿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这需要深思。”

引导羌族人的文化自豪感

截至2015年底,北川羌族自治县已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16个。在接受采访时,徐正斌正为第二天的非遗文化研讨活动忙碌着。说起八年前的大地震,他直呼打击很大:“非遗传习场地变成废墟,传承人离开人世,当时文化馆里研究非遗保护的57位学者也全部遇难了。”

“我认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保护。”徐正斌说,“受环境变化影响,如今会说羌语、掌握羌族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徐正斌说,“羌年(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时人山人海,对祭祀、打鼓这些活动,大家会自愿参与进来。这就是一个环境问题。有些人虽然没穿羌族的服装,但身上流着羌族的血。我们现在就是要引导羌族人的文化自豪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在李祥林看来,正是因为北川争取到羌族自治县,又在地震后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这个地方正在努力恢复羌族本有的文化。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