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03


宝三跤场跤艺

非遗影像

非遗溯源

区级非遗项目宝三跤场跤艺:

在卖艺为生的摔跤手中,宝善林深得善扑营扑户宛永顺真传,在北京脱颖而出,宝三跤场一度成为当时摔跤场的代名词。宝三跤场最早出现在隆福寺庙会,在当年有一段“宝三隆福寺夺跤场”的传奇轶事,也让“宝三跤场跤艺”名声日隆。【详细】

非遗传人

宝善林

宝善林:著名武术摔跤家,民国至新中国初期在北京隆福寺庙会、护国寺庙会和天桥等多地设场献艺,人称“宝三跤场”。宝善林在家排行第三,因此人们叫他宝三。宝三的父亲是一名掌旗的清兵,死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争之中。宝三的姐姐为了糊口,带着弟弟为跤馆的跤手缝补跤衣。宛永顺见宝三品行端正,体质非凡,便收他为徒。由于刻苦勤奋,再加上他自身良好的身体条件,宝三的摔跤技艺不断提高,逐渐有了名气。

宝三成人后,在天桥设立跤场。他开创了摔跤这一传统体育项目“撂地卖艺”的先河,并使之发展成为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宝三随团出访日本在各地进行表演。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国内的各地的比赛。

马贵保

马贵保:著名摔跤家、老艺人,宝善林先生弟子。小时候,马贵保家附近有个跤场,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喜欢上摔跤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后,他被当时的一位前辈看上,对他悉心调教,最终使他走上摔跤的道路,那一年他才9岁。到了18岁时,正值解放战争初期,为了维持生计,马贵保与其他几位摔跤好手搭班子卖艺。在这个过程中,马贵保因为技艺出众,被宝三收为徒弟。

建国初期至今仍活跃于跤坛,不仅继承了宝三跤场摔跤、中幡的表演风格,还不断吸收借鉴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融汇到摔跤表演中,其表演风格既幽默滑稽,还不失中国摔跤特色。马贵保先生是继宝先生之后将摔跤搬上舞台表演的第一人,且每逢演出观者如潮。著名相声艺术家张喜林先生曾称其摔跤表演为“武相声”。

抱着“强国、强己、强种”的目的,马贵保一声致力于摔跤运动的传承和发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被请到丰台坦克学校炮兵营担任教练,协助组织“八一摔跤队”,此后他还被邀请担任首都某高校的副教授,专门教授摔跤技艺,但是考虑到自己文化水平有限以及民间技艺的传承,他婉拒了。

韩国卿

韩国卿:现年38岁的韩国卿是宝三跤场跤艺的第三代传承人。韩国卿先生自幼受父亲韩和亮(北京摔跤名将)的影响,学习武术和柔道。下队后又追随摔跤名家李宝如先生学习中国式摔跤,同时向马贵保先生学习。后拜至马先生门下。后来,他以中国式摔跤为业,经李宝如、董聚仓和金宝山三位摔跤名家的介绍,拜马贵保先生为师,成为了著名的武术摔跤家宝善林先生的再传弟子,多年来谨遵恩师马贵保先生的教诲,用心钻研挖掘整理传统跤艺,在传承前辈们的技艺的同时,继续不断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并且积极组织人员到各种场合参加演出,推广摔跤文化。

与师傅们的“撂地卖艺”不同,到了韩国卿这一代,除了学好跤艺外,还得跟得上21世纪时代的步伐,通过一些现代的组织与宣传形式,让宝三跤场跤艺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和认可。为此,韩国卿成立了相关文化传播公司,通过这个公司,运用现代发展思路将宝三跤场跤艺发展壮大。前些年,为了获得更多关注,在韩国卿的积极努力下,2013年7月《宝三跤场跤艺》被评选为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还特意请人拍摄了关于跤艺的视频宣传片,让人们对宝三跤场跤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非遗笔谈

“花跤”宝三:腥加尖,赛神仙

宝三跤场是相对固定人员组成的团体,跤艺主要是以中国式摔跤为载体的表演跤。业内人士管此类跤叫“花跤”。话虽不客气,但却都爱看,并且都知道此类跤不好摔。宝三当年摔跤时,每天下午3时左右才上场,前边是张狗子、小奔头他们垫场。宝三一上场,观众人最多,宝三放下鼻烟壶,穿褡裢、系丝绳,先在场上转几圈,然后一抱拳:“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能说会练才是真把式。常言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好打拳的……”说到这儿,宝三做打拳的招式,他的跤友和徒弟们齐喊:“好拳!”宝三:“好踢腿的!”宝三一踢腿干净利落,姿势优美,人们就喊:“好腿!”又说:“今儿哥俩赌它三下,两下分输赢,三下见胜败,练得好坏,您老站脚助威,诸位!上眼!”【详细】

跤艺“守则”:练功武德为先

现年87岁的马贵保先生一生中,培育了众多优秀弟子,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据他不完全统计,正规与非正规的弟子已经高达百余人,这些人将跤艺带到了全国各地,并在当地生根发芽。

如今,当年叱咤风云的跤坛高手已是耄耋之年。“我这一辈子,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一生练功,始终以武德为先!恩师宝善林是这样教导的,我也是这样践行的——无论到哪里摔跤,必须话到礼到,时刻保持谦恭之心;从来不圈对方胳膊、不锁对方胳膊、不砸对方;宁可输,也绝不下‘黑手'”。【详细】

90后跤手:新一代的坚持与彷徨

在韩国卿的演出团体中,90后新的一代在坚持与彷徨中前进,单硕就是其中的一位。单硕自幼身体强壮,十一岁便进入北京市柔道队,开始了与一般同龄人有些不一样的生活。文化课的学习在他们来说,可能只能算是“业余生活”,更多的时间被专业的训练占去了。当被问及这么多年的训练是不是很辛苦时,他也只是腼腆的一笑,“都习惯了,也就不觉得累了”。三年前,正当同龄人正在为近在眼前的高考摩拳擦掌之时,单硕离开了柔道队,原因很简单——在一定的年龄时,没有取得令他自己满意的成绩。当初的退出可能多少有些意气用事,但是这个外表看上去有些腼腆的大男孩也没说出什么后悔的话。韩国卿谈到自己徒弟,眼中满是希望,“别说是他们了,就连我当初也是很难开口的,这得慢慢来,此外还得看个人的悟性,要根据自己身的特点来琢磨自己的出路。”【详细】

非遗轶事

摔跤的历史:起源于黄帝时代的“蚩尤戏”

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据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由此说,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在我国,摔跤又被称之为角觝、相扑、角力、掼跤等等。春秋战国时期,摔跤作为一种格斗技巧,广泛运用于军事训练中。进入秦汉,除了军事运用外,摔跤还逐渐演变成节日和宫廷表演项目。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了把摔跤作为训练兵士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到了唐代,摔跤运动得到空前发展,连皇帝也要上场助威,鼓舞士气。 【详细】

宝三跤场跤艺与蒙古式摔跤的异同点

中国式摔跤和蒙古摔跤,一样是只要让对手的膝盖以上任何部位触地,就算得分。但蒙古摔跤只能用手抓、抱对手上半身,也可以用绊腿,但不准手触对手腰部以下部位,因此抱腿摔、抱腰摔都不能用;而中国式摔跤更加全面一些,可以使用包括抱腿在内的任何技巧。另外,蒙古摔跤一般不分量级,选手穿蒙古传统的牛皮背心、摔跤裤和马靴,比赛一般伴随着传统音乐,且只要一方得分(让对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触地),比赛就结束。中国式摔跤则分量级,穿短袖开襟的跤衣,得分后可以继续比赛,直到比赛时间结束后,依照双方得分判胜负。【详细】

宝三跤场跤艺与柔道的异同点

宝三跤场跤艺功法上和竞技摔跤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需要表演者常年磨合,才能配合得天衣无缝,惊心动魄。表演者一般需要两人以上之间的配合,除了保留中国式摔跤的部分外,为了增加这门技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摔跤过程中的“包袱”显得越来越重要。与一般相声中固定的笑料包袱不同,宝三跤场跤艺要求表演者能够根据表演现场的情况“现挂”(即为根据表演现场的情况,编织笑料),这部分内容对艺人要求极高,需要艺人灵活应变。此外,宝三跤场跤艺除两脚外身体任何部位触地既被判输,柔道则不然,它有寝技,即到地后的技术。柔道还有反关节技术,中国式摔跤则不用。实战除外。相同点主要是在摔法上,名称不同但技术是一样的。【详细】

非遗道具

摔跤服饰之上身

摔跤时,艺人上身要穿跤衣(又叫褡裢),跤衣上没有扣子,因此腰间还要系上一条宽腰带。跤衣质地较为坚硬,在摔跤过程中,艺人可以选择跤衣的特殊部位,用力抠住,进而将对方摔倒在地...【详细】

摔跤服饰之下身

下身穿套裤(又叫灯笼裤),套裤肥大,方便运动。脚上穿的则是高腰靴子,靴子的前后还有两个凸肚,叫螳螂肚靴子。据传说,艺人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凸肚攻击对方...【详细】

摔跤器具之中幡

中幡由明、清两代帝王仪仗队行军、打猎时王旗的旗杆演变而来。机缘巧合,宝三从当时天桥中幡艺人王小辫那里习得了中幡技艺,最终将其与跤艺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形成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传统...【详细】

摔跤教案之跤谱

为了将跤艺系统地进行传承,马贵保出版了《跤谱》一书。在这本著作中,他不仅详细讲述了跤艺的练习方法,而且还将自己早年经历等内容补充了进去,为广大爱好者较为全面地还原了早起民间跤艺的状况...【详细】

非遗技艺

  • 跤架

    跤架即对阵双方交手之前所采取的姿势。过去称摔跤为熊虎相争,站者为熊,矮者为虎;伸手如挖垄,攥拳如卷饼。摔跤讲究四正四圆。何为四正?头正、腰正、脚正、手正;何为四圆?胸圆、背圆、裆圆、气圆。脚站前三后七,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提胸、竖顶、吸胸、紧背、耷拉尾巴骨。【详细】

  • 占位

    摔跤不仅仅是力量的对抗,更是技巧的较量。其中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占位”,只有抓住时机抢占对方的位置,才能将其击败。此外,摔跤非常讲究“速度”,要求动作“打闪纫针”,“腰似蛇形脚似转,手似流星眼似电”。跤手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动作。【详细】

  • 招术

    身材高大者,可使大勾、大别、大踢、大崴的招术,以发挥身高臂长的优势;中等个儿者则要掌握“绷、拱、揣、花、倒;耙、拿、里刀勾”的要领;而身材矮小者练习“吸、搂、刮、襻、拍;搵、倒、闪、拧、揣”等技术,以发挥身体灵活的优势。【详细】

非遗名录

宝三跤场跤艺:
中国式摔跤

非遗手记

宝跤三场跤艺表演者语言风趣、技艺精湛,体现北京民俗市井文化的天桥绝活的代表,开创了跤场耍中幡的先河,又将摔跤搬上了舞台,用表演的形式宣传了中国式摔跤,被冠有“武相声”的美名。他是老北京地域文化的代表作,研究老北京近代城市、社会和人文价值的活化石...

出品:中华文化

编辑:刘畅   主编:刘淑玲

策划:宗波   采访:宗波   摄影:宗波

中华网文化:(010)52598730

Email:ed.culture@bj.china.com

中华网文化微信:

中华网文化微信

中华网文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