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06


智化寺京音乐

非遗影像

非遗溯源

国家级非遗项目智化寺京音乐:

智化寺建于1446年,原是明英宗的弄权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笃信佛教,将明朝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并汲取了当时民间音乐精华,聘请了大量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的乐僧在寺庙中弹奏演唱,逐步演化成京音乐这种古老又独特的音乐形式。【详细】

非遗传人

胡庆学

胡庆学:胡庆学出生于“古乐之乡”河北省固安县屈家营村,14岁起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习古乐。1991年,17岁的胡庆学代表当地来北京参加了第一届文物节演出。正是这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演出,让他结识了5位智化寺的老乐僧,并第一次听到京音乐。

智化寺老乐僧们喜欢这个少年的表演,更看中他懂得工尺谱的底子。不久,由智化寺出面到胡庆学家,与家长商量,希望他们同意让孩子到智化寺学习京音乐。

1992年,胡庆学与5位同乡一同来到了智化寺,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胡庆学正式拜于艺僧明慧门下,研习管子的吹奏,成为了京音乐第27代传人。但与前辈乐僧不同,胡庆学与团友们不是僧人的身份。

“尽管如此,我们日常的学习还和以往一样严格。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习1到2小时的长音演奏,然后花费4个小时练习行、立、坐多种姿势的演奏,并且唱谱要始终做到韵真情满、字正腔圆、精神集中。”胡庆学说,“智化寺音乐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学习工尺谱时要一遍一遍地唱谱,最终要把谱子背下来,演奏的时候是不允许看的。”

智化寺大事件:

1444年(明正统九年)智化寺基本建成,立石碑以记之。

1446你那(明正统十一年)僧录司左讲经然胜法师出任智化寺第一代住持,宫廷音乐移入智化寺演奏。

1457年(明天顺元年)明英宗复辟,在寺内为王振建“旌忠祠”。

1462年(明天顺六年)明英宗颁赐智化寺《大藏经》一部。

1472年(明成化八年)佛降诞日,授广善戒坛宗师常钦为智化寺第二代住持。

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第一代主持然胜圆寂,明宪宗遣礼部官员作谕祭文并立碑记之。

1507年(明正徳二年)刘瑾乞陛僧录司右觉义性道为右讲经,金押管事,兼智化寺第三代住持。

1577年(明万历五年)司礼监太监郑真等重修智化寺。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佛殿因地震损坏严重,寺僧宗玉募缘修寺。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第十三代住持宗果主持修缮极乐殿(今大悲堂)。

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艺僧容乾抄录《音乐腔谱》。

1742年(清乾隆七年)监察御史沈廷芳奏请仆毁王振碑,从此智化寺开始衰落。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修建智化寺下院双松寺。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毁寺院。

1930年(民国十九年)智化寺住持普远拆卖智化殿和万佛阁藻井,现流失美国。

1931年(民国二十年)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先生,对智化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绘,完成了《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国民政府对智化寺进行小规模修缮。

1952年 音乐家查阜西、杨萌浏等人考察智化寺京音乐,掀起了研究京音乐的热潮。

1953年 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对智化寺进行过一次大修。

1957年智化寺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智化寺。

1961年 国务院将智化寺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 原存于柏林寺的清“乾隆版《大藏经》经板”移入智化寺。1988年,移至房山云居寺,现存于首都博物馆。

1984年 北京市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

1986年国家拨巨款对智化寺进行大规模重修,使这座明代木结构建筑保存完好。

1987年 智化寺音乐艺僧应邀赴德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七个城市访问演出。

1989年 智化寺二期整修工程告竣,部分展厅对外开放;智化寺京音乐应邀赴新加坡访问演出。

1990年 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六、二十七代艺僧回到智化寺,京音乐演奏团成立。

2006年 智化寺京音乐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笔谈

也曾两度放弃

“我们六个人住在不到10方米的集体宿舍里。放下三张上下铺后,就剩下一条能容人过往的窄道了,做饭、烧水、换衣服都得挤着。”谈到当年的生活条件,胡庆学感叹,“1995年时我们的生活费才200元,真的是杯水车薪。”在生活的压力下,胡庆学动了“思凡”的念头,他咬了咬牙,第一个离开了。1996年初,考下车本的胡庆学又回来了一阵,由于拿下驾照后有半年的见习期,“最主要还是因为心里空荡荡的,总感觉放不下。”胡庆学回忆道。到了1996年秋天的时候,剩下的五名团友也相继离开了。曾经热热闹闹、响彻笙笛之音的智化寺,就这样冷清下来。【详细】

返璞归真:从运输司机到寺院乐僧

接下来的8年,胡庆学的人生轨迹与京音乐再没了交集。他当了长途运输司机,过上了平淡的日子。直到2004年,智化寺音乐团主任孙素华的一个电话打破了胡庆学平静的生活:“北京文博交流馆要出一套京音乐CD,想让你们来排练录音。”没过几天,孙素华便拉着83岁高龄的艺僧张本兴去了屈家营,请回了胡庆学。“这次回来,我就不打算再走了,还是想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回来前,我已做好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他们都很支持我。”胡庆学说。自此之后,胡庆学潜心在寺院里排练学习,和北京文博交流馆也签了合同。【详细】

一个都不能少:后继无人的传承绝境

前几天,演奏团队的鼓手退出了,加上招不到合适的徒弟,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现状,让胡庆学担心与忧虑。

“从2007年到现在招来的三个徒弟,一两年都走人了,学习京音乐比较枯燥,再加上工资待遇满足不了人家,现在年轻人又都很现实,只有我们几个在这里坚守着!”

其实,这样的状况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几年前,演奏团都是双乐手,而现在单乐手已经到了缺一不可的地步,一旦再有人离开,就不能完成最基本的演奏。【详细】

学生易找,传人难寻

“其实,也不是一个愿意学京音乐的人都没有,只是喜欢的人天赋不行,有的要求薪酬高!”胡庆学话语里透着深深的遗憾,“传承人不好找,学院派的都是学简谱的,只能潦草地学习一下,因为完全地学好京音乐不是一朝一夕,一两年就能学好的。”胡庆学语重心长道,真的是要五音俱全、有乐感。

慧明师傅曾赠给胡庆学四句勉言:“深入其乐,吹出真音,只争朝夕,延音不止”。也许你吹一辈子也都掌握不了这其中的真谛,精髓不是你三天两晚就能学会的,从韵谱开始不是那么容易他看懂、看好了的,即便学完了韵谱,到了演奏上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学着学着很多人就半途而废了,没办法。” 【详细】

非遗轶事

智化寺的兴衰沉浮:从大太监家庙到禅林净土

明代有权有势的宦官大多出资兴建佛寺、为出宫后的养老之所;而无权无势的宦官亦常常捐资佛寺,为出宫后的归宿。王振标榜自己笃信佛教,在世期间倾其资财修建佛寺,为求死后升入西方极乐世界,以补其擅政专权、无恶不作之过。正统八年,王振将其位于皇城之东的私宅改建为家庙,即今智化寺。后王振擅将部分宫廷音乐移出,并组建乐队,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汉族民俗活动,此即智化寺音乐的由来。【详细】

难学易忘少人知的工尺谱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500多年来,京音乐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二年编成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初看这些像爬满了蚯蚓一样的古乐谱,就像是在看一本天书。更难的是即便认识了这些工字,也不可能照谱就念,唱出工尺谱的曲调旋律来。工尺谱与现代的简谱和五线谱不同,他没有能够完整表达曲调高低、节奏快慢和韵律的符号。只能称作是一首乐曲的骨架,所有中间的起承转合玄妙韵律,才构成了古乐曲的血肉和精髓,而这些都是属于私传部分,必须由师傅口传心授。过去人们管这叫做“阿口”,是工尺谱的灵魂。【详细】

欲练神功,必先童子功

过去,一般只收12岁以下的童僧学艺,七年后方可出师。口传心授对于智化寺京音乐来说是它唯一的传承途径。首先,师傅要给徒弟逐句教唱工尺谱,徒弟唱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之后,可以在其所专攻的乐器模型上练习。比如,学徒在胸有成竹之后,方才能够捧起真实的乐器,开始真正的演奏。由于吹管乐器比较难学,讲究“口风”和“手法儿”要好,如果不注意演奏姿势、口形和呼吸,就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面部肌肉和牙齿的发育。因此师傅对徒弟的训练非常严格。冬天哈气成霜,夏天汗流如雨,他们要学会坐、站、跪、行四种演奏姿势,以适应佛事活动的各种要求。直到能在酷暑和严冬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详细】

弹琴当主持,队友皆庙亲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区分专业修行佛法。智化寺属于禅寺,属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于乐僧。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后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以前倘若孩子幼年体弱多病而又无法医治,求医无望的父母亲只得将最后的希望寄托给救苦救难的神明。他们来到神圣的庙宇许愿,孩子此次若能摆脱病魔,愿将孩子送入佛门,终身侍奉佛祖。如果碰巧孩子的病好了,父母亲为了还愿,便将孩子送入佛门,只求让孩子能一生免受灾难。这样的例子在乐僧中非常普遍。乐僧本兴、福广和慧明都是如此,智化寺第二十五代住持普远,同样也是在十岁以前就被送进寺里了。【详细】

非遗思考

四大古乐之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它是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主轴并与外来多种文化及古闽越文化和当地民歌兼容并蓄、交融发展的产物...【详细】

四大古乐之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也叫陕西鼓乐,是流行在西安一带的大型吹打音乐,其乐曲在结构上与唐大曲有相近之处,所用的乐谱与唐宋时流行的燕乐半字谱也有承继关系...【详细】

四大古乐之青黄庙音乐

青庙队以笙为主,以管、笛辅助;黄庙队则以管为主,笙、笛为辅助。青黄庙因为奏乐器不同,音调有异,乐曲的音色风格便有不同的效果...【详细】

四大古乐之智化寺京音乐

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中的表演曲目向外传授到了天仙庵、成寿寺、水月庵、夕照寺等十余座寺院,上世纪30年代,在京城20余个寺院中均有流布。冠以“京”字说明这种音乐在京城的地位及影响力...【详细】

非遗名录

非遗珍品

智化寺京音乐:
中国古乐活化石

非遗手记

现在每天三次,乐僧在智化殿演奏智化寺京音乐。上午10点整,智化寺内都能见到身穿僧服的六位乐僧鱼贯而入,从左至右依次是打击云锣的、吹笛子的、吹管的、抱笙的和击鼓的。他们一言不发,演奏持续不停,曲目列在说明牌上。古朴悠扬的音乐,在佛寺中回荡,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

出品:中华文化

编辑:刘畅   主编:刘淑玲

策划:宗波   采访:宗波   摄影:宗波

中华网文化:(010)52598730

Email:ed.culture@bj.china.com

中华网文化微信:

往期回顾

非遗影像 非遗溯源 非遗笔谈 非遗轶事 非遗思考 非遗名录 非遗珍品 往期回顾 返回顶部

中华网文化微信

中华网文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