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考古 > 正文

辽宁发现疑似海中甬道 或与秦始皇东巡有关

2016-01-25 08:14:52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夔纹大瓦当

姜女石与石碑地遗址航拍图。资料照片

本报讯 记者毕玉才、刘勇在日前召开的辽宁省文化局长会议上了解到,辽宁绥中姜女石遗址海域发现一处水下人工建筑。姜女石遗址是秦至西汉前期行宫遗址,姜女石又似为碣石,发现的水下人工建筑或与秦始皇东巡有关。

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专家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南部的海滨地带发现了大型秦汉遗址群。遗址群包括石碑地、止锚湾和黑山头三处秦汉行宫建筑遗址,三处建筑南面海中各自对应一处海蚀柱,依次为姜女石、红石砬子和龙门礁,形成独特的滨海建筑景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其中,姜女石是指在海中耸立着的一组自然礁石,又称“姜女坟”,即当地民间传说中孟姜女投海自尽之地。经考古验证,这组碣石是一种天然的海蚀柱,推测原为一对,后来西侧海蚀柱倒塌,便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其中耸立着的一块碣石,高出海面20余米,南北长11米,东西宽8米,呈黑色。

与海中姜女石400余米距离的岸边台地上,即是规模宏大,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石碑地遗址。遗址出土了夔纹大瓦当、变形夔纹半瓦当和巨型空心砖,并发现有规模宏伟的高台多级建筑,以及工程浩大的地下版筑夯基,这些工程都不是一般力量所能完成的,因此是一个高级别的古代遗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三郡乌桓回师途中,曾有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考古专家推断这是一处秦代皇家级的建筑遗址,与始皇东巡“碣石”有关。

为了弄清“姜女石”等海蚀柱与岸上秦汉宫殿建筑之间的关系,2013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启动了“姜女石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并于2015年结束。通过物探扫描和水下探摸等方式,结合陆地遗迹调查,考古专家在姜女石遗址水下发现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60米的四边形疑似人工构筑基台,并且发现一些石块经过了加工修整,有人工干预痕迹,且石块在较大范围之内呈现出有规律的走向与分布。

据当地民众介绍,石碑地遗址与对面海中礁石——姜女石之间原有石甬道相通,其中甬道所铺石块在“文革”期间多被百姓拆除,作为“石灰石”出卖,零星的剩余石块则被海水冲走。水下建筑的发现,或为海中甬道的存在提供了新的佐证。

考古专家认为,在“姜女石”周边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和研究,有助于探讨秦汉帝国的海洋观念和当时的“海上神山”信仰传统。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