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考古 > 正文

海昏侯墓发掘五年记:从艰辛的考古到公众“追剧”(1)

2016-03-23 09:17:16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北京3月23日电(宋宇晟) 《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从3月2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以来,一直备受关注。22日,记者探访了该展现场。事实上,相较于公众对于海昏侯墓的认知,其背后的考古发掘已经历了整整五年。五年间,从异常艰辛的考古到公众像“追剧”一样关注发掘进程,海昏侯墓也从考古业内的事情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

五年: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

如果从2011年3月海昏侯墓所在地发现盗洞开始算起,到今天刚好五年了。

2011年的3月23日,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为了查看一个盗洞,来到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海昏侯墓。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人知道这个盗洞即将引出一座中国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

当年4月起,江西省考古所开始对墓地进行勘探,发现了占地面积5到7平方公里的大遗址。

海昏侯的考古团队随即组建,共分四个组——发掘组、文保组、专家组以及安保组,分别负责对地面文物的挖掘和清理、对出土文物的保护、相关领域顶尖专家对于整个工作的顾问和指导以及发掘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不仅如此,从2014年开挖封土以来,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组也常驻在工地,指导发掘。

对于这五年间的发掘经历,有媒体用“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来形容。

领队杨军作为整个团队的总指挥,从2011年4月考古队成立开始勘探,他几乎天天都在现场。每天上工前,他要召集各组负责人,安排当天的工作进度;下工后,他还要撰写一天的工作报告和总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军说:“这五年在家里的日子,真是扳指头都能算清楚。”

南昌的土质胶黏性大,文物和泥巴完全镶嵌在一起时,就只能一层层从黏土里提取出来。由于没有操作面,提取的人只好趴在跳板上进行操作。考古队文保组的负责人管理曾跟媒体聊起海昏侯墓西北角发掘时的经历。她说,那时考古人员往往要趴在一个跳板上弄一整天。

对于考古者来说,海量的文物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此相对应的,自然也意味着并不轻松的工作。

海昏侯墓出土了10余吨、近200万枚五铢钱,而负责这些铜钱清点工作的,是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秦汉考古学家信立祥的学生李小斌博士。从每天早上8点上工到下午五点下工,他日复一日地数了整整半年,才将这批铜钱清点完毕。对此,他曾自嘲“提前过上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生活”。

海昏侯墓墓主私印。印章上刻有“大刘记印”四个字。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海昏侯墓墓主私印。印章上刻有“大刘记印”四个字。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五个月:关注考古发掘像“追剧”

虽然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已有五年,但公众对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记忆大多只有五个月。正是这五个月,让这座西汉大墓成为2015年末直至今日公众关注的热点。

2015年11月4日下午,江西官方召开新闻媒体通气会正式公布重大考古发现,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公众和媒体公开。

此后,随着海昏侯墓主椁室的发掘和大量文物的出土,海昏侯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完整西汉列侯墓园”、“出土整套乐器”、“10余吨铜钱”、“青铜火锅”、“最早的孔子像”、“大金饼”这样的词语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