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收藏 > 正文

何谓“工匠精神”?看看“苏州工”吧

保存图片 2016-09-12 09:09:38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夜行客

展览:苏·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

时间:2016年8月13日—11月13日

地点:苏州博物馆临展厅

“工匠精神”现在是个热词,“苏作文物展”或许就是先人给我们的一次无言垂范。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逾四千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历史上长期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苏州先后为春秋吴国、三国东吴等政权的都城,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宋人称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东晋衣冠南渡,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向南方转移。晚唐北宋以后,江南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位于江南核心地带的苏州,逐渐凸显其重要地位。至元、明、清三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扩张,苏州独占鳌头,经济富庶,人文荟萃,已经成为全国区域经济与文化中心。苏州地区繁盛的艺术创作和工艺品制作,举凡园林、绘画、丝织、刺绣、玉雕、漆器、家具、文房雅玩、竹木牙角雕刻,甚至连书画作伪的“苏州片”,都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准,并被赞誉为“苏州工”。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中国历代最精美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大量苏州制作的艺术和工艺精品,成为故宫珍贵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雕:碾玉妙手陆子冈

中国古代玉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八千年历史,而苏州更是中国玉雕的发源地之一。从苏州崧泽文化玉器到浙江良渚文化玉器,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构成了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头。苏州玉雕真正形成规模和口碑,是在五代至北宋之间,而玉器的商业化制作,则是在明代。

苏州玉雕的风格以小巧、精致、细腻为主,在题材选取上深受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影响,这也成为苏州玉雕区别于其他地区玉雕的主要标志。明清两朝,苏州碾玉行业集中在专诸巷。当时苏州的琢玉加工、制作能力极强,玉雕业竞争非常激烈,专诸巷集中了好几百家琢玉作坊,琢玉之声日夜不息。苏州琢玉技术精细,可以将玉胎壁做得轻薄如纸,堪称鬼斧神工,乾隆皇帝命人仿作痕都斯坦玉器,只有苏州工可以做得最好。

清乾隆时期,中国玉雕业达到鼎盛,被誉为“乾隆工”,形成苏州、扬州、北京三大玉雕中心,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扬州和北京玉雕都源自苏州。

相比北京、扬州等地玉雕,苏州玉雕极富特色,其选料上乘,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是苏州玉工的突出表现。故宫收藏的玉器中,相当一部分是苏州玉工创作的玉雕精品,最著名的就是“桐荫仕女图”。这件作品选用的玉材本来是玉工在大料上取碗时剩下的残料,苏州玉工匠心独运,巧妙地将碗洞做成了两扇错开的月亮门,灯光从背面透入,一名仕女立于树荫下,推门向外翘首观望。乾隆皇帝看到这件作品后,击节赞赏,并即兴赋诗一首。

历史上苏州玉雕行业能工巧匠辈出,明代陆子冈就是玉雕大师中的巅峰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玉器上留下自己名字的琢玉人。

陆子冈,也作子刚,大致活跃于嘉靖万历年间,以琢玉为业。陆子冈独创刀雕工艺,用于减地阳文、镂空、立雕、浅浮雕等技法,均苦心独绝。据《苏州府志》载:“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陆子冈不仅技艺高深,且能书善画,所有雕刻,从设计、绘画、题款均出自自己之手。

中国古代工匠艺人向来不为世人所重,称其为“雕虫小技”,而陆子冈以一介手艺人,在琢玉业超凡入圣,被士大夫所推崇敬重。陆子冈是中国玉雕史上唯一一位坚持留名于玉雕作品上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位要求社会承认其艺术价值的艺术家。晚明作家张岱,对陆子冈推崇备至,在《陶庵梦忆》中,将陆子冈治玉与鲍天成治犀并列,称为“吴中绝技”,“上下百年,保无敌手”,诩为“盖技也而进乎道矣”。

家具:黄花梨引领风潮

2015年3月17日,佳士得在美国纽约举行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系列藏品拍卖会,其中一套四张极其珍贵的晚明黄花梨圈椅,以968.5万美元天价拍出,创造了黄花梨家具拍卖世界纪录。目前在海外,真正被欧美收藏家接受并备受青睐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青铜器、瓷器和明清古典家具,明清黄花梨明式家具则是其中翘楚。

明朝初年,大漆、杂木家具是主流,即使是宫廷,到晚明万历年间,依然钟情漆器和细木家具。但黄花梨家具的异军突起,悄然改变了家具时尚的潮流。

何以苏州能以黄花梨制作明式家具引领风气之先?原因很简单。苏州东北不远就是郑和当年出海启航的母港太仓,太仓不仅是明代远洋船队大型船舶的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细木家具制作中心,主要以当地盛产的榉木为原料制作细木家具,与后来的硬木家具接近。工匠已经掌握了硬木的加工技巧,从制作榉木家具到黄花梨家具,这种转变顺理成章。

黄花梨材质细密温润,色泽明丽,纹理华美,内蕴暗香,不喧不噪,因此用黄花梨材质制作的高档家具特别受到富裕文人士大夫的青睐。明式家具被认为是简洁、宁静、温润、自然美学风格的集大成者,契合了明代中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厌倦了官宦生涯,追求宁静生活的审美理想。沈津在《长物志》序中说:“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在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文人士大夫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倾注于生活中,家具亦成为他们以物言志的载体。

江南地区文人参与设计、制作的明式家具,蕴含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平淡隽永的生活追求。许多文人士大夫撰写有关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的文章,审美意趣与工匠精湛的手艺相结合,诞生了一大批家具杰作。文震亨《长物志》、高濂《遵生八笺》、黄成《装饰录》以及《鲁班经匠家镜》等著述都是明证。

探究苏州黄花梨家具的制作、发展史,从相关历史文献中可以探寻到蛛丝马迹。万历年间王世性所著《广志绎》记载:“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赏识品第本精,故物莫能达。又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始盛。”于此可见,明代苏州作为工商业重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嘉万以降,苏州生产的精致贵重的紫檀、黄花梨家具成为中国家具业的新时尚。以紫檀、黄花梨为代表的硬木家具开始风行海内,迅速征服了江南富庶的商人和士大夫阶层。

犀角雕:苏州派笑傲江湖

金庸《笑傲江湖》第十四章,群雄斗酒,祖千秋朗声说:“这一坛关外白酒,酒味是极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气,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饮,那就醇美无比,须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可知美酒犀角杯,正如英雄美人,乃天地绝配。

早在汉代,人们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祛病。由于犀角属有机质,易腐烂磨损,故存留至今的制品多属明清时期。现存已知年代最早的犀角制品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的唐代犀角杯和犀角鱼形腰饰等饰物。据统计,目前全球犀角器存量不足4000件,雕工精绝者更是寥若晨星,且绝大部分庋藏于各知名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

犀角器在古代工艺品中属旷世奇珍,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也价值连城。早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件明末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以1076万港元首次突破千万大关;2006年纽约苏富比秋拍,一件清康熙尤侃款犀角仙人乘槎杯以203.2万美元成交;201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清康熙犀角莱菔尊(“康熙御制”款)和明犀角雕《兰亭序》杯,均以3986万港元的高价,创造了犀角器拍卖世界纪录。

宋元,尤其是明中期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东南亚乃至遥远非洲的犀角,开始源源不断进入中国,成为文人雅士的雅玩乃至宫廷的奇珍,不断有能工巧匠参与制作犀角。犀角杯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工匠们巧妙地利用犀角的材质和犀角所特有的树干质感的扭曲、遒劲等特征,雕刻成一个个玲珑精巧的犀角杯。杯身的雕刻技法各有不同,深雕、浅雕、镂空雕等疏密有致,每一件犀角杯上的纹饰,都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明代犀角雕刻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江南地区,而苏州则是首屈一指的制作中心。清康熙、雍正朝,制作中心开始转移到北京,至乾隆朝达到鼎盛。犀角雕刻因地域不同形成不同艺术风格,最终形成三大流派:苏州派、广州派和北京派,苏州派以工艺精巧、富文人气息,居于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