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收藏 > 正文

他也玩收藏?“戎马书生”鲁迅的生活情趣(1)

2016-10-11 09:10:2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吴中杰

1960年我参加复旦中文系集体项目《鲁迅评传》的编写工作,曾与两位学生王继权、盛钟健一起到北京进行专题访问,鲁迅夫人许广平当然在必访之列。许先生在家中热情接待,讲了许多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日常生活,并解答了我们的一些提问,最后谈到鲁迅形象的描写问题,说现在很多画家总是将鲁迅画成横眉冷对的样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很有情趣的,你们要全面地理解鲁迅。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动,集体项目纷纷下马,我们的《鲁迅评传》也没有完成,但许广平这句话我却一直记在心里。

后来,继续研究鲁迅,深感许广平言之在理,鲁迅的确是一个兴趣广泛、丰富多彩的人物。他从小喜欢带画的书,还自己用荆州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绘成册;他喜欢看社戏和迎神赛会,曾自告奋勇充当过鬼卒;他从小沉迷于百草园里的花草、动物,喜欢看《花镜》之类的书,在东京读书时,还在合租的“伍舍”里种花草,在杭州教书时又常常在假日上山采集植物,自制标本;他也重视体育运动,在南京读书时喜欢骑马,自号“戎马书生”,还敢于和善骑的旗人子弟比赛,到东京后又从师学习柔道。有些事,由于生活环境和身体条件的变化,不可能再做,但有些兴趣却是保持终生的,如搜集书画、碑帖和古物。

书画和器物的收藏,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习俗。鲁迅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从小受到感染,有此种雅兴并不奇怪,难得的是无论政治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终身保持此种爱好,并用来推动文化发展。

收藏需要相当的经济实力。鲁迅小时候正值家道衰落,有段时间还常出入于当铺与药铺之间,即典当了衣物,拿钱去为父亲买药,当然没有余钱去买书画之类的藏品,但他从日本回来教书之后,虽然经济仍不宽裕,却已开始留意文物。最先搜罗的是乡邦文献和越中砖甓。1912年3月,鲁迅应蔡元培之招,参加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5月,随教育部迁至北京。北京有个地方叫琉璃厂,是有名的古董书画街,鲁迅常来此游览、选购,有时一日竟来两次。这里常有珍本书籍、名画古器,但是价钱很高,不是工薪阶级所能买得起的,所以鲁迅只能买些普通版本的书籍和铜镜、箭镞、古钱等小物件。1912年年终,鲁迅在结算书账后,于日记中写道:“审自五月至年莫,凡八月间,而购书百六十余元,然无善本。京师视古籍为骨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书数册以自怡悦,亦可笑叹人也。”

这时,碑帖的价钱还没有被抬得太高,但鲁迅看出它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所以从1915年起,他开始较多地收购拓片。因为买的次数多了,店家有了货,也常派店员送上门来请他选购,朋友间也有互赠,鲁迅有时还要托人在碑石所在地雇工打拓。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后,虽然很快就遭到了“革命文学家”的围剿,后来又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从事革命文学运动,但收集碑帖的工作始终没有放弃。上海是个商场,此类拓片颇不易得。鲁迅只有托人在北京等地代购。直至逝世前不久,还不断收到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拓片。

鲁迅后期不但继续搜集汉唐碑帖,而且扩大范围,收了很多外国版画、插图之类。其中法国版画是请留学法国的季志仁、陈学昭收罗的,德国版画是请留学德国的徐诗荃寻找的,而其中珂勒惠支的版画则是通过史沫特莱向画家本人购买的,日本的浮世绘是通过内山完造、山本初枝、增田涉等日本友人搜集的,苏联版画则是通过在苏联教书的曹靖华用中国宣纸换来的,当然,还有一些是在上海书店或展览会上买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