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收藏 > 正文

未删节版《四世同堂》!老舍亲自参与翻译的原稿在美找齐

2016-11-23 17:11:00  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据人民网11月22日报道,国内文坛和现代文学研究界将迎来一件重大新闻和可喜的成就,将近70年前作家老舍著作《四世同堂》在美遗失原稿已经被找齐、译出并将全文刊登在下一期《收获》上。这将是老舍先生这部巨著第一次真正以本原的面目示人。

《四世同堂》是老舍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和最高成就。但是可惜这部著作是个残本。据老舍当年初步设计,这部著作分为3部,共100段。它于1944年在重庆的报纸开始连载。老舍本打算用两年时间写完,但由于时局动荡和作者罹患多种病痛,直到1945年底他才完成第一、二部。此后,老舍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它的第三部是在美国完成的。但《四世同堂》第三部的最后13段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并未出中文版;后文稿在文革中被毁。而幸运的是,其英文版在1951年先在美国出版了,这给复原它留下了一丝希望。那时它的中文版仅剩87段。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时,只能从《四世同堂》英文版返译了这最后13段,才勉强凑齐。

但是众所周知,这绝不是老舍的原稿,因为它是经过美国出版社和编辑动手术和大量删减后的节选本和删改本。据这样的本子做研究,是很难得窥老舍原始设计和创作全豹的。但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此后研究者只能按照这个仅有的阉割版本作为研究的依据。虽然大家知道老舍一定有原始设计和原稿在世,但时过境迁,茫茫大千世界,又能从何处找到当年老舍的原稿呢?

资料图

资料图

非常幸运地,有个有心人和翻译家对这件事一直在关注。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赵武平先生近年来专注于现代文学史料挖掘特别是老舍先生美国遗文的考证搜求工作。他多次赴美进行研究和考据,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公立图书馆以及美国各地勉力搜求老舍资料和当年老舍的友人赛珍珠、史沫特莱、王莹以及老舍的文学经纪人、出版商等等人物的第一手资料。值得庆幸的是,经过筚路蓝缕的刻苦搜求,他终于找到了当年老舍跟老舍的合作者、包括老舍在美国创作完成《四世同堂》第三部后尚未发表中英文版以前的译者的全部资料。最堪额手称庆的是,赵武平找到了老舍《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原始翻译手稿。

这原始手稿是老舍跟《四世同堂》第三部译者合作的结晶,它是完全根据老舍那时刚刚完成的第三部“饥荒”的未刊稿译成的。我们知道,老舍是通英文的,虽然其英文程度尚不足直接用来创作,但是读懂译文、进行润色和讨论书稿内容是足够的。赵武平发现的这份珍贵的原稿就是当年老舍跟此书的英文译者蒲爱德每天合作翻译、共同完成的成果;它是老舍最终参与定稿的原件。因此,可以说,它是目前为止世上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老舍原作本来面目的版本。

找到了原英文稿,只是万里长征的开始。它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还原老舍的著作。为此,赵武平近年来全力投入这项工作,他深入研究老舍的生平、他在美国的一切;此外,更重要的,是深入研读老舍的全部著作,认真体会老舍写作的风格、遣词造句和展示故事的技巧,仔细揣摩老舍的语气、修辞和表达感情的方式。这里面最难做到的是将老舍的表述风格内化进自己的翻译,从而真正呈现出老舍作品的风貌。众所周知,老舍先生是个语言大师,揣摩和模仿他的语言是要冒风险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或是一条得不偿失的不归路。但是赵武平经过多年的潜心努力,他做到了。他不只是翻译了老舍的著作,而且力图原汁原味地将它呈现出来。为了翻译这部书,他不仅研究老舍,而且研究老舍同时代作家的文学语言和北京方言,研究那时的文化风情以及民俗。最后,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最大限度传递出来的老舍的风貌。

当年老舍急着赶回新中国为祖国效力,他跟译者蒲爱德完成了英文译稿后就匆匆回到了北京。但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还是受到了波折。基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文学表述及读者趣味等种种原因,出版商雇用编辑对这本书的英文译稿进行了大量的删改、重新组合以及情节、人名和内容等方面的篡动。那时,老舍已经回国,对编辑的刀斧已然无能为力;他对这个出版后的译本当然不满意。他一直担心这部书能以什么样的面貌面世;他也联系译者蒲爱德表示这种忧虑。而这本书的译者蒲爱德对此也忧心忡忡但无能为力。看到出版后此书被肢解的情形,她也是无限心酸。因此,国内现在流行的依据这样的英文版本(暨哈考特版)翻译出来的内容显然有违老舍先生的原意的。但可惜的是,它却似乎又是《四世同堂》唯一能够找到并补足故事的依据。这是一个聊胜于无的选择。现在,幸运的是我们有了赵武平根据老舍英译原稿重新还原的新版本了。

赵武平将他发现的英文原译稿和英文出版稿进行了对读,一字一句地仔细爬梳。他发现未被肢解的英译原稿第三部《饥荒》原始内容比出版后的英文回译版(哈考特版)多出了九章。

赵武平发现,当年英文编辑的肢解手段有时是直接删去章节,比如老舍原著的第27章、36章全部被剔除。此外的手段还有删节合并,比如将原稿的23、24两章合并为一章。但第三种方法最可怕,那就是将不同内容和情节重新并列组合,把不同的人、事篡改成另外的内容和情节;甚至把人名都进行了改变,有时候是张冠李戴。这样的部分是最难复原的。所幸,我们现在有了这个赵武平新译本,这样的问题就都将迎刃而解了。

《四世同堂》的第三部,英文(哈考特版)书刊出的仅是原书内容的20章。这次赵武平补译出了16章,这是一项可贵的填补空白的工作。有了它,老舍研究将会更臻圆满。

赵武平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的译文将会在下一期的《收获》杂志全文刊载,计有十万七千多字,50多页。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一是足可以告慰老舍先生的在天之灵;二是它对现代文学研究有巨大贡献,因为这次的发表原译稿终于可以使研究者得窥全豹——过去国内学者只能根据残卷和阉割的结尾做文章和治史,其论断当然是可疑的。另外,赵武平在文学史上这种不畏艰难搜求原稿、复原名著严肃治史的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

最后,还值得指出的是这部作品名目在英文版本史上的几次变迁。此书的中文名目是《四世同堂》这没有什么疑问。但是译成英文时它的书名被改成了《黄色风暴》,据老舍的信中说这是他的主意。因为这或许更贴近美国读者的理解且有异域色彩,虽然译者蒲爱德不喜欢这个书名(蒲爱德在她的英译原稿上仍然坚持译原名《四世同堂》)。可有趣的是,在英文哈考特版出版时,除了《黄色风暴》的英文名字之外,这本书的封面上居然赫然有着四个醒目的四个中文大字书名《风吹草动》。这样,这本书居然就有了三个书名了。到底是谁给了它这个书名?是老舍先生的主意吗?这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所幸,这次真正的老舍又回来了。在赵武平的新译本中,这本流落海外近70年、曾经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作终于又能以它的真实面目再次展现在广大读者和研究者面前了。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余亮评论认为,四世难再同堂,金瓯终于聚齐,我觉得象征意义挺大。老舍既是京派文学代表,又是勾连新文化运动、民国文学和新中国文学的代表。和汪曾祺一样,在新中国建立前后都有成功作品和曲折命运,在他们的作品和他们本人身上都刻写着现代中国沉重又敦厚的历史。《四世同堂》原稿找全,既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也寓意着老舍笔下的中国魂找回来了,可以告慰文革中不幸遭难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告慰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