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康熙年间察哈尔王欲图谋自立 义县赵辛珠密报立功(1)

2016-03-28 09:31:20  辽沈晚报    参与评论()人

为大清王朝立下奇功的义县城守尉赵辛珠画像。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张松翻拍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令人记忆犹新:获悉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造反,康熙帝大惊失色,打算撤离京城,北返老家盛京(今辽宁沈阳),遭祖母孝庄皇太后劈头痛斥,说你堂堂当今圣上,临国难而避敌,弃祖业于不顾,怎配做爱新觉罗子孙?

看到这段,有人开始较真:吴三桂的老巢云南距北京万里迢迢,就算清军任其来去一路绿灯,他统率千军万马即便星夜兼程,小半年内能到北京不错了,康熙就算要跑,何必那么急?况且,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吴三桂根本没有取代大清重整河山的野心,到了湖南衡阳便匆匆称帝,充其量就是与大清划江而治,既然如此,康熙慌什么?

此剧再往下看,越发让人糊涂。孝庄太后带着康熙帝召集京城贵胄,给大家鼓劲,提到虽然“南有吴三桂,北有察哈尔(王)”,但大清绝不退缩,坚决抗敌到底!不是说“三藩叛乱”吗,怎么突然又冒出一个“察哈尔”?察哈尔王是谁?为何与大清作对?还有人质疑,如果察哈尔王南犯,康熙帝这时弃京北逃,岂不是冤家路窄自投罗网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最后的结局是:孝庄太后与康熙帝在京城将八旗贵族的数万护院家丁组织起来,凭借这支虎狼之师平灭了察哈尔王叛乱,这段惊心动魄的史实被一笔带过,留下交代不清的遗憾尾声。

剖析种种疑团,顺藤摸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察哈尔王叛乱的绝密消息,提前有人通报给康熙皇帝了,此人对察哈尔王的底细一清二楚,包括察哈尔部的兵力、同伙、意图乃至具体的行军路线。对此突发之变,康熙虽备感震惊,但毕竟料敌在先,心中有底,恐慌过后,便从容布阵,稳准接招了,一度失衡危殆的局势悄然扭转,大清由此转危为安。那么,这个神秘人物究竟姓甚名谁呢?

察哈尔王

  意欲图谋自立

要想了解这个对大清存亡起到重要作用的幕后人物,不妨走进地处义县的千年佛殿——奉国寺,看看殿内那通高大的龟驮功德碑,听听年过七旬的义县学者邵恩库讲述一段真实而震撼的大清遗闻,重述义县城守尉赵辛珠(简称“辛珠”)与其子孙赤胆护国的风云往事!

赵辛珠的父亲萨兰是清太宗皇太极的二女儿、固伦公主玛喀塔(后封温庄长公主)的侍卫,当年,萨兰随年仅十二岁的公主下嫁给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

萨兰去世后,辛珠袭了父亲的职位,任察哈尔王府掌仪尉又称长史。那么,察哈尔部为何如此重要,大清公主居然屈尊下嫁?既然察哈尔王与清廷沾亲带故,又为何突然反目,拔刀相向呢?这要从察哈尔王的历史渊源说起。

察哈尔王源自成吉思汗开创的“黄金家族”,察哈尔部是元蒙嫡裔,后来演化为漠南蒙古的重要一支,在塞北大漠号令一方,蒙古诸部唯其马首是瞻,林丹汗是最后一任察哈尔王。

为牵制后金的迅速崛起,明廷极力拉拢林丹汗为己所用,作为明朝的塞北屏障。

林丹汗率部与后金长期征战,直到天聪九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率重兵进剿,才彻底击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败走青海病逝途中。迫于形势,林丹汗的妻、子不得不屈膝投降,并献上该部珍藏百年的元代传国玉玺。

林丹汗之死,意味着横亘百年的蒙古帝国,至此终结。林丹汗的八个妻子,全部被皇太极及其兄弟、臣子瓜分。公元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盛京,承认皇太极为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同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