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抗战前胡适曾主张对日和平 被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

2016-05-13 11:50:54  今晚报    参与评论()人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具有强烈的爱国传统、忧患意识,尤其是当民族、国家危亡转折关头,这种意识就更为强烈。七七抗战爆发后,中国知识分子不论年龄,不分区域,他们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义无反顾投身于全民族抵抗运动,而不计较个人学术生命、成果得失。

投身于抗战洪流

朱自清在“七七事变”前只知潜心于学问,过着一种典型的学者生活。然而当卢沟桥事变枪声响起,朱自清迅速从国学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意识到中华民族除了抵抗,已别无他途。有一天,他的一个弟子要投笔从戎,奔赴战场,前来辞行。朱自清充满激情地对这位弟子说:“一个大时代就要来临,文化人应该挺身起来,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他的学生要他在一本小册子上题词,朱自清不假思索提笔写下了岳飞《满江红》中的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

除奔赴前线外,那时的知识分子还有不少人辗转万里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延安一时间成为全国抗战的另一个领导核心。

相对说来,文艺界大迁徙比较容易,而学术机构,尤其是各个大学的内迁则相当困难。像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曾昭抡等不顾年长,徒步横跨湘黔滇三省长达数千里,实为中国抗战时教育界极为罕见的一大创举,亦为中国历史上所仅见。这对于西南联大同学后来成才立业,无疑树立了一个看得见的榜样,鼓励联大师生不怕艰险,不怕困难,敢于突破一切前进的障碍。

奔赴前线,奔赴延安,奔赴大西南,直接投身于抗战洪流,直接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贡献力量,是当时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奋斗目标,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充分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那些“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广大华侨知识分子,他们面对日寇对桑梓的蹂躏,再也无法安心于自己的事业、学业,皆以不同方式时刻关注着祖国安危,纷纷建立各种爱国救亡团体,开展救亡活动,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贡献心智、力量。最难能可贵的是,海外华侨中相当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不惜耽搁学业,中断商务,直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仅南洋、美洲、澳洲等地粤籍华侨回国参战的就有4万多人。他们受所在国侨众之重托,值此烽火连天之际,不避艰险,从万里海外投身父母之邦,为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直接贡献,其中不少人为保卫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特别是那些身处敌对国日本的爱国华侨,旅居日本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更是义无反顾回国参加抗战,有的不惜抛家离子、舍弃事业和优厚的生活待遇。

愿为中国抗战尽力

相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而言,八年抗战无疑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相对于一个人生不过百年短暂旅途而言,八年抗战无疑犹如漫漫长夜。而且,当七七抗战爆发时,相当一部分知名知识分子人到中年,学有专长,事业有成。郭沫若就属于这样的情形。

中共领导的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1928年受到蒋介石通缉而亡命日本。在日本十年间,郭沫若虽然过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生活,但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眷恋着、牵挂着自己的祖国。他在被迫营造的宁静环境中研究学问,从事创作,取得其毕生学术生涯中最为辉煌、最为集中的成果。然而当中日交恶日甚一日,战争有可能随时全面爆发时,郭沫若毅然放弃自己心爱的学术事业,别妇抛雏潜离日本,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回国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