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何时诞生?(1)

2016-05-20 11:37:30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昨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该节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1977年5月18日发起并创立。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每年5月18日在全国各省市区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上海有103座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北京,97家博物馆免费开放……而今天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博物馆从哪里开始呢?

昨天是第四十个博物馆日,从这天起,故宫每天开放时,中轴线上大殿里新安放的LED灯将同时开启,光照下,前三殿与后三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的内部细节分明、金碧辉煌。故宫方面说,随后将拉起警戒线,故宫将告别游客趴窗看宫殿的时代。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博物馆中欣赏那些令人赞叹的文物时,可能不会意识到这种公共空间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历史还不到200年。

“博物馆”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最早出国游览西方博物馆的中国人是谁?

作为“舶来品”的博物馆

中国古籍中本没有“博物馆”这一名词,有的只是“博物”二字,大意就是见多识广,博识多知。

博物馆(museu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mouseion,原义是指供奉掌管艺术、科学的9位缪斯(Muse)女神的神庙。而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则出现于17世纪,以英国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的诞生作为标志。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博物馆。

那么“博物馆”一词在汉语文献中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据学者考证,“博物馆”最早见于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在介绍英国时说“英吉利又曰英伦,又曰兰顿”,“兰顿建大书馆一所,博物馆一所”。在介绍美国时也有“设立天文馆、地理馆、博物馆、义学馆”的叙述。而查对《四洲志》的英文原版——英国人慕瑞(Murray)1836年写的《世界地理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可以发现“博物馆”对应英文单词就是“Museum”,因此林则徐堪称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博物馆的第一人。

虽然自古没有“博物馆”这个名词,但中国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设立收藏文物的场所。然而中国古代此类机构的性质与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相距甚远,它们只是皇室祭祀或士大夫的私藏、把玩之物,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基本无关。

近代早期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博物馆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终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走向世界。很多人出国之后,都会游览当地的博物馆,并将感受记录下来。

林鍼是中国近代较早出国的人之一,他原籍福州,后因家道中落而移居厦门。1847年,他受到美国洋行的聘请,前往美国教习中文,所谓“受外国花旗聘舌耕海外”。两年后归国,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西海纪游草》,其中便有他对美国博物馆的观感:“博古院明灯幻影,彩焕云霄(有一院集天下珍奇,任人游玩。楼上悬灯,运用机括,变换可观)。”

继林鍼之后,又有一位叫郭连城的天主教徒于1859年跟随意大利人、时任天主教湖北宗座代教的徐伯达游览意大利。他在游记《西游笔略》中称呼自己游览的地方为“博览院”,但根据他的以上描述,我们也不难猜出这个地方其实就是博物馆。由于早期中国人对“Museum”的翻译还未统一,所以在不同游览者的笔下,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比如“方物院”、“集奇馆”、“积宝院”、“画阁”、“古物楼”、“积骨楼”、“博物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