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与红军长征最有关联的六座教堂:教堂见证风云(1)

2016-10-18 14:10:46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为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征途”,“透视”是其中第三组报道。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传播理想的远征。站在“今天”的高度,要想更准确地呈现新发现的史料,要想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伟大价值,非专业学者不足以实现。我们有幸请到几位学界精英,他们以当代学术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眼光,细致梳理硝烟中的战史资料、当事人的日记笔记,尽力还原了历史曾经的宽阔度和狭窄处,呈现八十年前艰难与辉煌的行进姿态。

教堂与长征,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确实有那么一批位于云贵川偏僻之地的教堂,在历史的机缘下与长征“不期而遇”,成为了长征中重要的坐标,它们或作为红军将领暂时居所、指挥部,或成为了重要会议的会场。而这些教堂里的传教士,也自然成为了第一批亲证红军和红军精神的外国人——他们对长征的回忆,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视角,向全世界传递出了这场人类奇迹的史实与风骨。

这或许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我们应该像红军前辈那样,以开放、友好、坦诚、自信的心态,积极地接触、包容异样文化,把脚下的路走得越发宽阔。

遵义杨柳街天主教堂

贵州旧州天主教堂

一张宝贵的法文地图帮了红二、六军团的大忙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担任西征先遣任务的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于10月2日攻克旧州古镇,军团司令部就设在旧州镇上的天主教堂。

晚上红军在宿营的天主堂中搜得一张近1平方米的贵州省法文地图。由于无人认识外文,红六军团司令萧克就请在未到旧州之前的途中遇到的传教士阿尔佛雷德·勃沙特翻译。在烛光下,勃沙特为萧克把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村镇、城市标注成中文后,为红六军团转战贵州和顺利进入湘西发挥了巨大作用。萧克在自己的回忆录《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一文中提到:“我们打到黄平,在法国教堂里找到一张近一平方米大的法文贵州地图,但看不懂。好在那里有个法国牧师能讲点中国话,不能写,发音也不准,但还能够听得懂,我们就指着地图,他讲我写,迅速译成中文。有了这张地图,才稍微详细地看清楚贵州的山川城乡的大略,行动才开始方便了些。”

之后,勃沙特跟随红军长征达560天,行程遍及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5省。到达昆明后,他离开红军,并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用3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神灵之手》,在英国出版。这部书出版时,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神灵之手》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

1984年,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来中国,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素材,准备创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写信给萧克,询问一位当年曾跟随红六军团长征,并为萧克翻译地图的传教士的情况。索尔兹伯里的信,勾起萧克对往事的回忆,他立即回信,详细地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几经努力,萧克将军终于在1985年初通过勃沙特瑞士亲友的帮助下,与勃沙特取得了联系。勃沙特给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写了信,并委托使馆人员向萧克“转达热忱的问候”。此后,他又借英国白城电影公司的辛格和格雷来华访问之机,托他俩给萧克捎来了他近况的录像带和他写的两本书。1986年5月,萧克第一次给勃沙特写信,表示问候。第二年,他又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纪念画册捎给勃沙特,让勃沙特看看当年他接触的中国工农红军发生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