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古代两河流域的“神像劫掠”(2)

2016-12-30 10:38:3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评论()人

为了避免“神像劫掠”的严重后果,被征服者有时携带神像弃城逃跑。不过,神像并不能保佑他们免受战火荼毒,相反,这种行为会激怒亚述王,从而招致更大的伤亡和报复。战败方有时借助文学创作,希冀平复严重受挫的宗教心理。

退出历史舞台

亚述长期扮演强势入侵的角色,巴比伦长期处于弱势,通常是“神像劫掠”的受害方,他们的神像经常被亚述或其他统治者劫持。中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国王很少劫掠其他国家的神像,而从以前的征服者那里迎回神像的次数则比较多。不过,到了新巴比伦时期,巴比伦人强盛一时,也曾运用“神像劫掠”这一手段,以达到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目的。

新巴比伦第一任国王那波婆拉萨尔统治初期,亚述大举进攻基什,基什将本国神像交由巴比伦代为保管。后来,西帕尔等地也将其神像送给巴比伦保管。那波婆拉萨尔还施展外交手腕,使得亚述将以前从埃兰首都苏萨劫走的神像归还埃兰。在对亚述的战争中,那波婆拉萨尔攻克了亚述西部的部分重镇,并劫走了当地神像。在此之后,唯有尼布甲尼撒二世曾劫掠赫梯的神像。总体来说,新巴比伦时期对“神像劫掠”的运用远不及亚述帝国时期那么普遍。

波斯入侵时,新巴比伦王国的末代国王纳波尼达下令将诸神像都集中到巴比伦城保管,以期借助诸神的力量,抵御波斯的进攻,但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公元前539年,波斯国王居鲁士攻陷巴比伦。为了安抚民心,他将此前掠走的神像归还给巴比伦人,以彰显他对巴比伦宗教的宽容。至此,“神像劫掠”现象告以结束。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