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江口沉银背后:大西王的财富迷局

2017-03-30 11:02:16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3月20日,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发掘工作。

从清顺治三年(1646年)到2017年,在长达370多年的时间里,“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民间传说,正史、野史、文集、方志众说纷纭;官方或不屑一顾,或重点发掘;世人或明挖,或暗盗;从文字记载到实践探索,或虚或实,或假或真;或异口同声,或争论不休,整得沸沸扬扬,加之确实有珍贵文物陆续出水,更加大了世人认知和破解明末农民军领袖、大西国皇帝张献忠在江口沉溺金银珠宝(简称“江口沉银”)谜团的难度。>>

重庆失守

大西政权在四川逐渐失去控制能力

据有关文献记载,大西国皇帝张献忠既是“江口沉银”的主角,又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特别是民间对张献忠“剿四川”杀人无数的传说,更加为“江口沉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缘由、遗址等相关问题,一直是民间争论的焦点。其实,张献忠(1606——1647年)在成都的时间比较短,崇祯三年(1630年)在陕西米脂起义,是与李自成齐名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1644年,张献忠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

1645年,发生在重庆的一场战争改变了张献忠“僭位之初,假施仁义,以博民心”的想法,因明总兵曾英击败大西军守将刘廷举部,攻占了重庆,张献忠派大将刘文秀率几万士兵反攻重庆,又被曾英部击退。重庆失守,对张献忠而言,是一次军事上的重大失败。

1646年,大西政权在四川逐渐失去控制能力,只能把兵力集中在成都附近,这也在民间形成了“江口沉银”的传说。

1647年1月2日,张献忠在西充县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亡。

3月20日,江口沉银考古挖掘现场,一万多件文物从这里出土。

>>沉银观点

张献忠“被迫沉船”

所掠金玉珠宝及千百银鞘悉沉水底

近代研究张献忠的专家,首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已故研究员王纲先生。王纲先生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究张献忠。50多年来,他推出了许多研究张献忠的学术论文及专著,成果颇丰。特别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张献忠彭山县江口沉银考论》一文中,系统地回答了“江口沉银”的相关问题。

王纲先生认为,“江口沉银”主要有张献忠“主动沉银”和“被迫沉银”两种可能,无论是“主动沉银”还是“被迫沉银”,都说明张献忠“江口沉银”确有其事。总体而言,王纲先生偏向于张献忠“被迫沉船”,即张献忠的农民军在江口被杨展战败后,眼看船只被焚烧,从而被迫下令沉船,这也是兵家常识。

据笔者调查,“江口”位于眉山市彭山区,府河与岷江交汇处称为“双江口”,从彭山城区出发,过岷江一桥约1.5公里的江段即进入双江口,双江口至今仍保留着因张献忠沉银而得名的地标——存(沉)银湾,“江口沉银”就是指张献忠在府河与岷江交汇后的这一段岷江。

深思熟虑主动沉银

据王纲先生考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张献忠早有精心策划,组船沉银于江口。当时战乱亲历者杨鸿基在《蜀难纪实》中所记载的“献忠自知不厌人望,终无所成,且久贼之无归也,思欲挟多金,泛吴越,易姓更名,效陶朱之游。于是括府库民兵之银,载盈百般,顺流而东,至彭山之江口,初心息变,乃焚舟沉镪而还”,是可靠的。曾在张献忠农民军中服役,并在大西国掌管行政财粮户口及法制大权的欧阳直,所著《蜀乱》(又名《欧阳氏遗书》)中记载,张献忠农民军将这些金银珠宝“收齐装以木鞘箱笼,载以数十巨舰,令水军都督押赴彭山之江口沉诸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