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罗中立:从77年高考走出的艺术家

2017-06-21 15:15:00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参与评论()人

罗中立和他的《父亲》

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在中断了十余年后,得以恢复,教育领域新秩序逐步建立。那年冬天,在匆忙赶往考场的570多万青年中,只有不到5%的幸运儿如愿走进大学,但就是这批凤毛麟角的青年才俊,多年后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中流砥柱。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他们也推动了国家和民族走向时代的拐点。

著名油画家罗中立是77级高考的亲历者。回望40年前,罗中立说,高考是他艺术人生的缘起,那个特殊年代宝贵的大学经历则是他艺术教育理念的根源。

“报名参加高考,我是偶然的、被动的”

1977年10月的一天傍晚,罗中立带着几张自己的画作,从他工作的达县钢铁厂出发,向6公里外的县城走去。沿着凤凰山下的周河徒步,大雾漫天。快到县城的时候,要渡过河去。“大声吆喝‘过河,过河’,船家就过来了。看不到船,只听到桨的声音。”彼时情景,罗中立至今记得清晰,还十分怀念。因为那天他是去县城报名参加高考,而那一考,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一年,罗中立快30岁了,已在达县钢铁厂动力车间做了10年检修工。尽管绘画特长让他在县城小有名气,但他并不想参加高考。因为端着每月23元工资的“铁饭碗”,还给一些大出版社画连环画,挣些外快,收入不错。而且当时准备结婚,正忙着置办家具。

但他的未婚妻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她的一通电话改变了罗中立的想法。“高考报名截止的那天下午,我夫人,当时还是女朋友,打电话到厂里,说她和她父母商量后,还是希望我把握机会,去考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回忆说。

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每个月20多元,而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却是52元起步。“即便是在高考中断的那个年代,大学生的价值也是得到体现的。”再加上作为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考生,可以享受带薪读大学的特殊优待,罗中立坚定了参加高考的想法。

然而,当他辗转赶到招生办工作人员所住的县委招待所,天色已晚,报名工作结束了。

正当罗中立灰心丧气时,招生办里一个负责考察专业的老师认出了他曾是四川美院附中的学生,而且成绩很好。有了这位老师帮忙,罗中立才赶上了高考报名的“末班车”。

“报名参加高考,我是偶然的、被动的,但报考之后的目标却是明确的。”罗中立说,因为自己是县里的“红人”,又有未婚妻和准岳父岳母的殷切期待,他压力很大,不敢怠慢。于是起早贪黑地复习,“最后熬出结膜炎,眼睛都发肿,基本上是脱了一层皮。”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试还算顺利。罗中立记得,考场上的自己有些紧张,考完以后也是诚惶诚恐,怕考不上。直到有一天在厂里上班时,一个工友向他跑来,第一句话就是说:“请客!”录取通知书发到厂里来了,罗中立成为那年录取的27.3万大学生之一。

“划时代的作品在自由开放的大学里创作出来”

1978年春天,四川美术学院的大门向罗中立敞开,年少时的艺术梦想在向他招手。

但罗中立没有迫不及待地赶去报到,而是给学校请了个假。因为开学那段时间,恰逢西方油画原作第一次来到新中国,在北京展出。被油画系录取的罗中立想在正式学习油画之前,看看西方油画原作是什么样。

在京期间,他又慕名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听了一场吴冠中教授的讲座。“我与吴冠中老先生的缘分,算起来是从那一场讲座开始的。”举办讲座的食堂里挤满了人,来得晚的就站在饭桌上。老先生激情洋溢地阐述他关于“形式美”的艺术观念,挑战当时美术界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标准。如今回想起来,罗中立说:“老先生对艺术的热爱,敢于坚持自我的精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对我后来的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影响。”

罗中立觉得,这次北京之行给他的大学时代开了一个好头。

像吴冠中公开挑战主流的讲座一样,四川美术学院的空气里也弥漫着自由新生的气息。“经历过特殊时期,再次回到校园,我们走路都在跳,说话都是嚎。”在这样的环境下,罗中立和他的同学们在艺术创作中大胆突破,中国当代美术史也在这些美院学生的手中翻开新的篇章。

1981年,读大三的罗中立顶着巨大压力,把一油画作品送到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两米多高的领袖肖像尺寸,画的却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得精细入微。从内容到形式,这幅画都挑战着当时的社会心理和艺术观念。

尽管备受争议,但那届美展的评委吴冠中先生却十分认可这幅画,还把作品名称由《我的父亲》改成了《父亲》,提升了作品的格局。最终,罗中立所刻画的农民形象感动了处在社会变革中的人们,《父亲》获得金奖,并成为后来“乡土绘画”潮流的始源。

20世纪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给了艺术家反思和创新的良好环境。直到今天,罗中立回忆起那个为艺术疯狂的年代,仍然激动不已,甚至用“中国的文艺复兴”来描述他30多年前身处其中的感受。“77、78级美院学子有很多划时代的作品,都是在那个自由开放的大学里创作出来的。”

“从那个激情年代走来,我要办一座最好玩的大学!”

1982年,大学毕业的罗中立没有回到达县钢铁厂,而是经学校与工厂协商,留校任教。自此,罗中立完全告别了工人生涯,走上职业艺术家之路。只是除潜心创作之外,他的肩上还多了一副艺术教育的担子。

1998年,罗中立被推举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一下子从教师岗位“直升”学校掌门,有人质疑罗中立没有管理经验。但罗中立却认为,自己作为学生,从美院附中读到大学,作为老师,又从助教做到教授,一路走来,在每个阶段都真切感受到师生们希望学校办成什么样。“什么样的老师最受欢迎,什么样的课大家最喜欢,什么样的作息时间最有利于学习,这些都装在我心里。”

执掌母校后,罗中立心中树起一个宏大而有趣的目标:“从那个激情年代走来,我要办一座艺术学子最向往的、最好玩的大学!”

怎样的美院会被向往?怎样的大学能叫“好玩”?罗中立说,今天的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可以回答。

200多亩农田、菜地、荷塘和果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吊脚楼、古石桥、小青瓦风雨廊桥,为田园风情画卷点睛。山形水势依然保留着这片巴渝乡土被征地前的原貌,而新建的学校建筑设施则掩映在沟谷森林之中。

不出校门就能为四季田园写生,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校长论坛在大片油菜花丛中举办,秋季“挖藕比赛”热火朝天……好玩的事除了这些,罗中立还特别推荐了一处叫“双桥”的景观。两座石拱桥错落有致地横跨于小溪之上,周围遍植分了两个枝桠的树木。“这些都是寓意‘成双成对’,我要给学生们创造浪漫又幽静的环境谈恋爱!”

川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二学生海萌说:“我的学习条件得天独厚,因为学校就是很好的景观案例分析的例子。我们校园还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在自由的环境下,艺术思维更加活跃,不受约束。”

的确,这一切的“好玩”都围绕着艺术教育。罗中立心中的艺术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创作精品。

无论是针对“全才”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还是面向“偏才”“怪才”的个性化工作室,都是为了出人才。

无论是全国最大的艺术工作室空间“虎溪公社”,还是面向所有中国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都是为了出作品。

“打造学校就像打造酒窖一样,窖好才有好酒。”罗中立说,做院长17年,他所做的事就是根据77、78级川美学子成长成才的经验体会,营造一个像当年那样激情澎湃、自由开放、共同成长的“酒窖”。

今年,四川美术学院本科招生“火爆”,报考人次突破10万,在八大美院中报考人次最多,录取比例仅为1.5%。看到“百里挑一”的招生场面,业已退休的罗中立说,他“要办一座艺术学子最向往、最好玩大学”的梦想实现了。


关键词:罗中立高考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