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真正的美人,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7-09-29 09:32:04    京博国学  参与评论()人

如今,时移世易,故人亦已逝,她把那一抹靓影永远地留在属于她的时代里。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张充和的一生诠释了:所谓闺秀,即是以一身的传统修养,把起起伏伏的日子过得从容而诗意。

一、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

张充和的成长伴随着旧时的明月与醇厚的古风,亦于生命的黄金时段,经历了战火纷飞与动荡不安。

然而,不论时代如何沉浮,生活发生何种波澜,她始终保持贵族的风度,日日研墨练字、读诗作词、吟唱昆曲。



年轻的充和

充和出生于上海,在她降生前,母亲陆英已经连续生了三个女儿。

身为李鸿章侄女的叔祖母却膝下无子女,于是,在充和仅8个月大时,叔祖母便把她带回合肥老家抚养。

后来充和回忆说,这是因为母亲心大,考虑到叔祖母没有后代,需要过继个孩子做继承人。

之后,充和的母亲还将四儿子宇和也过继给一位亲戚。

张充和在合肥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同年,转眼到了10岁,这年,叔祖母为她请来考古学家朱谟钦当老师,朱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亦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从断句开始,一上课就交给她一篇《项羽本纪》,让她用红笔断句。

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充和都要在书房中度过,中间仅有1小时来用午餐,平均每10天才有半天休息时间。如是数年,习得了受益一生的国学知识。



充和的字画

知识的增长滋养着充和,但也掺杂了寂寞,外人看到的大多是张家的殷实。年幼的充和自小远离家人,没有玩伴,孤独地在深宅大院中长大。

在孤寂的岁月中,一支毛笔,一册古书,寄托与安慰着充和的心灵。充和喜欢于课后待在藏书楼中,静静地领略那数以千计的书卷,有些年代久远且已落满灰尘的书卷,纸张已变得脆黄,一碰就会掉落。

她喜爱这份古与安静,在故纸堆中读过《桃花扇》《紫钗记》《牡丹亭》,幼小的她产生了无限的艺术性的遐想。

叔祖母去世时,充和已十六岁,她回到了苏州九如巷与家人一起生活,并进入父亲创办的女学读书。在这里,充和接受了与私塾完全不同的教育,相比之下,三位姐姐更为洋派,充和的旧学功底则最好。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时代的转型期,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姐姐们高谈阔论时,她无法参与其中,于是乎养成了每日静静读书习字,不闻窗外之事的习惯。

苏州的生活也不是全无乐趣,在这里,充和的人生路上多了一项爱好,且陪伴终生,这就是昆曲。充和的父亲痴迷于昆曲,常请昆曲大家来家中传授孩子们拍曲,充和方才知晓,自己往日读过的那些文字是可以吟唱的。



关键词:张充和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