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从扳指到香囊 那些会打扮的古代男人

保存图片 2018-01-23 10:13:55  来源:惠游北京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传统的中国男人,和现代人一样,都会随身佩戴首饰,今天就扒一扒中国男人传统的首饰和装饰。

扳指

古称韘,本为拉弓射箭时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后成为套于手指上的装饰品。清宫旧藏的扳指多以质地硬滑的玉、翠为料,既可减少男子射箭时的摩擦力,又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划伤。

扳指其实早就有只不过到了满清才被大家所熟知。满族人最早的扳指是鹿的骨头做的,后来不打仗了,渐渐有了玉石和金银等贵重材料做的扳指象征权势地位,也体现满洲贵族尚武精神。

到了后期纯为装饰,皇帝有时候赏赐有军功的武将也会赏扳指,纯粹的文臣是不带的 。

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玉佩

有句古话说得好:“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作为一个男人,应该脾气好、度量大、胸襟广,性情温良,像玉石一样润泽。国人历来以佩玉为美:帝王将相的冠冕上嵌着玉珠,达官贵人的腰带上镶着玉片,文人骚客的衣服上系着美玉,宋徽宗嗜玉成癖,就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也不忘给他偏爱的主人公脖子上挂块“通灵宝玉”。

一个男人脾气大,那他就是小人。爱发脾气的人,一生都会一事无成,成了也会失败。显然,脾气不是好东西。这就是为何过去中国的男人都喜欢佩戴玉石的一个原因,他们想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样温润,内敛,不张扬,不轻浮。玉佩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

男性佩戴首饰,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表现形式极富大汉文化色彩。《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因为“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里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征高洁的德行,玉是君子的象征,古代男人带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样,或者自己本来就是君子。玉,总给人们带来吉祥、美好、温馨的回忆。

男士可以贴身佩戴把玩的精品美玉,坦荡胸襟,沉稳,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印章

印章“印”,又名“印章”,古称“玺”,是我国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艺术门类。古代典籍中关于印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货贿用玺节。”这个“玺节”就是后世所称的印章。

溥仪之最爱慈禧正式场合用的慈禧端佑皇太后之宝明清私印最主要的特点是“文人化”,印材以石料所作为多,一改以前主要靠印工制印的局面,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一般文人、书画家几乎无不喜欢用印、藏印。中国书画所谓“四绝”,即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模式在明代愈益兴盛起来,四者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印章常常成为文人写意画和书法作品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手把件

手把件是一种常见的文玩器形,属于比较典型的玩物。手把件,言下之意,手上把玩的物件。

手把件的材质和造型没有固定的规制,但尺寸应在长5-8厘米,宽厚3-5厘米左右为宜,便于一手把握;在雕工方面,要求圆润流畅,太过精细的工艺,比较扎手,也难免磕磕碰碰的受损。

蹀躞(dié xiè)

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蹀躞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等可以想得到的东西。多为皮质与金属材质,佩戴在腰带外侧。古代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壶笛子和剑全塞在腰带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间。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绯,佩蹀躞,奉表纳旌节告敕。”宋代张枢《谒金门》词:“重整金泥蹀躞,红皱石榴裙褶。”《辽史·二国外记传·西夏》:“其冠用金缕贴,间起云,银纸帖,绯衣,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穿靴,秃发,耳重环,紫旋襕六袭。”

带钩

带钩是带上所用之钩,古时主要用于束带。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多数都是在右手端,钩弦向外,与腰腹弧度贴合,钩首勾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

带钩的作用不仅仅是束衣,还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带钩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等多种,其中玉质带钩最珍贵。西汉时期,皇帝的玺印用的就是玉印,可见玉带钩的尊贵。

带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

虎符

虎符在后世变为鱼符,铜牌,这可和腰带是分不开的,对于后世的官员来说,携带鱼符就和随身带身份证一样。

根据史料,虎符是周代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用玉石、青铜等材料做成虎状,劈为左右两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符交给将帅,右半符由皇帝保存(以右为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兵符信物。

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佩剑

古剑一般如匕首,无鞘,直插腰际。剑是武器,也是佩饰。在古代只有帝王、诸侯、大臣、武士佩剑,庶民不得佩剑。剑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标志,许多人用剑划出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

荷包

荷包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后发展为爱情信物,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

《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烟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北京《竹枝词》云:“为盛烟叶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葫芦。”

香囊

香囊大都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样子,内装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另外还有其它材料雕制而成的香囊也非常受贵族男子欢迎。

香囊是古人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古代男子用香都比较清淡,多以提神健体为目的。

扇子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渐渐地,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簪花

不要以为簪花只有女人会戴,其实古代男子也是簪子的忠诚粉丝,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说的就是簪花,古代簪子主要是用来安发、固冠。宋时,凡是遇寿诞等重大礼仪活动,群臣均要在幞头上簪花。戴簪花的类别同样依品位大小而不同:罗花为尊,绢花次之。

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大家见多了女子抹额,一定没想到这也是古代男人的饰物,比起女子繁琐的装点、绣工,男子抹额较为简洁。

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见,李贺《画角东城》诗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唐宋时期,抹额为男子幞头内所衬的头饰,而且官阶不同,抹额色彩、工艺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为紫绣抹额等。

关键词:扳指香囊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