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正文

从爱默生、梭罗到迪拉德,今天应如何看待自然文学

2017-03-03 09:49:24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看到安妮·迪拉德,会难免想起梭罗。这是一股美国文学传统的“清流”:融于自然的生命省思,远离尘嚣。一个优秀作家,开始总是虔诚的“模仿者”,会在心中树立前辈典范。早在1968年,迪拉德就写了题为《瓦尔登湖与梭罗》的毕业论文。风格即人本身,这位女作家对写作方向如此确信,犹如她和梭罗有个“前世契约”。

安妮·迪拉德

正如蒙田早早过起了“退休生活”,一次严重的坠马事故,才让他思索肉体和灵魂的关系。1971年,一场致命的肺炎,也成就了迪拉德生命化的体验书写。她在“听客溪”生活了一年,以一本《听客溪的朝圣》摘得普利策奖,那一年她29岁。也许,只有切近死亡,才看到生命“妆台”的背面,不由多了一道目光,深刻起来。

尽管,迪拉德在听客溪的“朝圣之旅”与梭罗瓦尔登湖式“沉思”有很多相似。然而,我并不愿将迪拉德视为一个“女版梭罗”,一位“单纯的自然文学作家”。因为,迪拉德自己也很反感这种标签。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作家这种情绪是追求创作的独立自觉。但事实上,你也确实能看到迪拉德对前辈的超脱,一种刻意保持的距离。

有时,我会想这种“距离”是什么?答案就是:态度。如果说《听客溪的朝圣》是作家青年时的精神“野性”,《现世》一书就是人到中年的沉静省思,甚至入了几分“老境”。这像一边是水面的平静,一边是河底的暗涌。不过,迪拉德的态度倒是一以贯之:追问、审视、困惑和怀疑。

听客溪

你当然可以说,迪拉德拿了爱默生和梭罗的“衣钵”,但这并非重点所在。因为,这只是相似“题材”给你的错觉。在书写观念上,他们“趣舍万殊”。长久以来,我们对自然文学的认识都没有跳出一种思维惯性:认为其无非是“自然的礼赞”,“大地的散文”,表达了造物的伟大,人类的卑微;尘嚣的烦扰,自然的宁静。然而,这一系列对举的价值,似乎天然造成了社会-自然的二元对立。这绝不是什么纯粹和谐的“美文”,你甚至在每个毛孔里都能嗅出对世俗、庸众和凡尘的鄙夷厌弃。

在爱默生笔下,自然是富于象征意味的“道具镜子”。只不过,这面镜子只能“反照”――专门让你瞥见世俗生活中“创造力的可怜”、“瞻前顾后的世故”、“郑重其事的烦琐”。同样,如果你认为,梭罗只是写出一个“离群索居者”的湖畔“闲暇录”,或许也没理解他的用心深曲。亚里士多德曾言,喜欢独居寂寞者,不是野兽就是圣哲。梭罗一直想做最初之人或最后之人,他爱的并不是孤独,而是“独享自然”的优越。“实际上,我倒是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小天地。”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