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文学 > 正文

夏尔·丹齐格谈文学杰作的形式(1)

2016-03-07 08:56:01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什么是杰作》是渊博而又睿智的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Charles Dantzig)继《为什么读书》后的又一力作。他从“杰作”这一概念入手,分析杰作有何标准、是否有样本,与主题、意图及类别有何关联,是一本“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诸如“每一次在文体上付诸努力,诗学必然产生”或“一部杰作就是一场喧哗。只不过,这是一朵花的喧哗”这类既有诗意又充满幽默感和洞察力的句子闪耀在字里行间,使《什么是杰作》本身也成为一本文学批评的杰作。丹齐格近日接受了我们的邮件采访。

华 健

最初是什么激发了您选择“杰作”这一主题?

丹齐格:此前探讨这方面观念的书并不存在,因此我决定写一本。有关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电影作品以及其他领域杰作的书可谓应有尽有,但讨论何为文学杰作的书却少之又少。

1752年,伏尔泰成为第一位使用“杰作”这个词的人,在他之前不曾有人想过这样的定义。这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杰作是一种信仰行为?人类对杰作深信不疑,而事实上,它却没有任何神圣之处可言。它既不是一种权威,也不是亘古不变的雕像,供人们瞻仰欣赏。我反对盲目信仰,因为这意味着人们放弃了思考。我尝试在书中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们明白什么是杰作。

在艺术领域,杰作陈列在博物馆里;那对于文学而言,杰作出现在哪里?

丹齐格:文学领域中,与博物馆相对应的场所要属图书馆了,只是它既不宏伟,也不那么威严。首先,书——这种长方体——很丑!在图书馆我们只能看到书脊,它们显得平庸无奇;然而阅读体验本身并非如此。杰作会提升我们,把我们带向顶峰。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如同在温水中前行;而杰作会带我们抽离出来,置于另一个温度中,冰冷或炎热。它超越了寻常、平庸与单调。文学是上层艺术。

人们是否需要时间来识别杰作?

丹齐格:我一直对由后代来判别杰作的理念存疑,这样便给予死亡太多的机会。五十年后的人一样会犯错,也不一定更有品位。杰作可以立即为人们所辨识。拿《追忆似水年华》为例:当年普鲁斯特还是上流社会知名的年轻绅士,常与伯爵夫人往来,出入丽兹酒店,而当他的书一经问世,人们便立刻知道这是一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作品也是一样的:不需要历经千年,便可知他是一位文学巨匠,他身前已获所有戏剧奖项。

杰作会衰败吗?

丹齐格:十八世纪初期,莎士比亚的名望曾一度完全消逝。他被认为是一位无趣的作家。一小部分人则拥护他,排演莎剧,谈论他。于是莎士比亚的作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我们应敢于说出一件事情:杰作并不是大众化的。杰作的价值无法通过阅读量的大小来体现。

我们对杰作的需求处在什么阶段?

丹齐格:我们首先度过了一段解构的时期。美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杜尚,文学界则是乔伊斯。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由于对精英主义的象征理解有偏差,人们甚至对杰作这个概念产生了质疑。近几年来,我观察到人们对于杰作需求的回归,这与杜尚时期盛行讽刺的氛围已经不再相符。因此不要再认为我们不能创造杰作,也不要认为它是无趣或单纯学术的。显然这份激情中有种特别法国的东西:法国是世界上最文学的国家。

为什么您在书中将作家比作英雄?

丹齐格:我认为,为了写作,不得不放弃生活。普鲁斯特为了创作只能将自己关起来。因为作家与他的作品展开的是一场战役。而且必须胜利。这无声的英雄主义令人倾慕。您无法想象马拉美作诗需要花多少时间。他是那么的迷人,完全看不出其煎熬的处境。他对这场战役缄默不言,我觉得这非常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