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文学 > 正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发生了什么(1)

2016-09-30 09:08:16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从俄罗斯作家米哈伊尔·波波夫走近俄罗斯当代文学

《莫斯科佬》书封

米哈伊尔·波波夫

“现实主义在俄罗斯任何时候都可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俄罗斯本身性格讲究文以载道,文学不是你纯粹的文学,文学要承担很多很多的功能。从国家主义的角度讲,国家认为文章乃精国之伟业,乃不朽之盛事。”

大多数国人对俄国经典文学并不陌生,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部分作品甚至被广大学生集体背诵过。但是说到俄罗斯当代作家,却鲜有人知。

8月的上海书展来了位俄罗斯作家米哈伊尔·波波夫,他带来了自己的代表作《莫斯科佬》(贝文力译)、《伊杰娅》(李宏梅译)、《火红色的猴子》(张鸿瑜译)。波波夫1957年出生于哈尔科夫(今属乌克兰),父亲是乌克兰人。他从小在俄罗斯文化环境下长大,热爱乌克兰同时也痛心于乌克兰,身处于俄乌对话的冲突中。以此为背景,他创作了《莫斯科佬》一书,讲了一个“继承者”的故事,不过这个“继承者”是位步入中年的糟糕“大叔”,身份是莫斯科建筑大亨的弟弟。

《莫斯科佬》作为俄罗斯当代文学代表作之一,它的汉译本面世同时也向中国读者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俄罗斯当代文学?

围绕着这样的问题,9月26日,一场集结了多位俄罗斯文学、历史专家学者的当代俄罗斯文学研究译介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中俄文学何时脱节了?

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曾一度与俄国文学密切联系,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与俄国人文脱节了呢?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认为,这应该追溯到前苏联时期。从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关键,“正是由于那段历史,我们和前苏联地区的文化和发展几乎完全脱节,只是通过非常有限的渠道,以及后来的补课,才可以大体捕捉到脉络。但是这一段文化交往的缺位,带来了很多偏差。尽管1990年代中期之后反弹得很快,但是大家还是能感觉到和1950年代不一样。1950年代中俄恢复关系之后,两国以精英作为交往的载体。1990年代以后,从事边贸的以及一些商人冲在第一线,那时候的交往质量完全不一样。随着国家发展,关系不断深化和提升,同时交往的参与者水准也不断提升。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个鸿沟,我们在政治、经济、安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更多,相比而言与在人文方面的发展不成比例。”

冯绍雷引用了一位研究者的观点,认为那些计算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学,比不上人文研究,“因为人文研究是穿透人的心灵的。相反关于苏联解体大家都没有预判,倒是人文研究的领域把话说得更接近于这种领域,正是因为人文研究有这样一种特点,不光是功能,而且它本身的禀赋决定了它把问题看得更深更透更远。”

当下俄罗斯文学

是怎样的?

关注社会,是俄罗斯文学很突出的特点,体现于表现这个社会、干预这个社会,所以作品本身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以小说《莫斯科佬》为例,看似好像是一个侦探小说,但这只是一个切入点,人情在书写俄罗斯历史时段里得到展示,之后就是作者领路进行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