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因关注反恐与人性引热议(1)

2016-01-13 14:30:30  价值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因关注反恐与人性引热议

自ISIS在巴黎发动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反对恐怖主义的话题持续发酵并引发全球关注。什么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离我们有多远? 

近日,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我父亲是恐怖分子》首次披露了生长在恐怖分子家庭中的孩子的命运和沉浮,该书因作者特殊的身份而引起热议。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的作者扎克·易卜拉欣于1983年3月14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父亲是一名埃及裔工程师,母亲是一名美国教师。

1990年11月5日,当扎克·易卜拉欣年仅7岁时,他的父亲埃尔-塞伊德·诺赛尔枪杀了犹太保卫同盟会的领袖。在狱中,诺赛尔协助策划了1993年的世贸中心爆炸案(这是美国本土第一次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在一段臭名昭著的视频录像中,奥萨马·本·拉登甚至号召世界要“铭记埃尔-塞伊德·诺赛尔”。

易卜拉欣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中度过了童年。在父亲锒铛入狱后,他和家人搬家二十余次,却始终在精神上受父亲罪行的困扰,并因此受他人的排挤与控诉。尽管思想极端的父亲试图将他的狂热信仰灌输到易卜拉欣的脑中,这个羞怯而笨拙的男孩却从未与仇恨产生共鸣。日子一天天过去,成长中的易卜拉欣也开始逐渐揭开父亲所作所为的恐怖面目。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却更加坚定推动和平的信念。

如今他决定将自己的余生致力于批判恐怖主义,传播和平与非暴力。2013 年他参与了TED在纽约市的选拔,被选中于次年的TED大会上演讲。他的TED演讲是本书的灵感来源。作者将从本书得到的一部分收益捐赠给“星期二的孩子”,这是一个旨在帮助全世界受恐怖主义影响的社区的非盈利组织。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但我选择了和平

在这本书中,易卜拉欣回顾了他逃脱父亲恐怖阴影的非凡旅程。在美国西部流离往返,从匹兹堡到孟菲斯,从泽西城的清真寺到坦帕的布希公园,《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灌输偏见与仇恨,并本应追随父亲脚步的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并选择走上不一样的道路。

正如《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易卜拉欣的成长经历,是对恐怖分子,更是对因偏见和仇恨而采取暴力行为的所有人的温柔呼唤,呼唤他们放下暴力的武器,并思考这种行为对孩童造成的影响。他的故事反映了以色列、伊拉克、叙利亚、尼日利亚等全世界各地区儿童的不幸遭遇,他们是大人狭隘的暴力行径的受害者。”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一书,还原了易卜拉欣一直以来生活上的创伤及点滴情感——在学校被同学欺凌、无法直面社会、因自我价值缺失感造成的自杀倾向。在他母亲唤醒熟睡中的他,告知生活中的骇人变故,必须逃离位于新泽西州克里夫塞德帕克市的家之后,这些阴影就一直笼罩着他。

他人灌输的偏见无法战胜个人对真实世界的体验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真正打动中国读者的,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三个观点。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因关注反恐与人性引热议

其一,他人灌输的偏见无法战胜个人对真实世界的经验。书中,长大成人的扎克在游乐园的第一份暑期工作,让他逃离父亲与继父的阴影,接触到真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不再被标签化、妖魔化,不再是袭击的目标,而是现实中有血有肉、真诚友好的人。这让作者开始质疑成长过程中被反复灌输的教条,开始真正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世界,用自己的脑袋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