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93岁屠岸翻译莎翁,与原诗贴心拥抱(1)

2016-04-25 09:13:3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线装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屠岸的权威译本为底本,经译者全新修订,用中国传统的繁体直排、宣纸精印、线装函套方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供图)

线装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屠岸的权威译本为底本,经译者全新修订,用中国传统的繁体直排、宣纸精印、线装函套方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供图)

法国象征派画家奥迪隆·雷东创作于1904至1908年间的油画《花丛中的奥菲利娅》,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资料图片)

法国象征派画家奥迪隆·雷东创作于1904至1908年间的油画《花丛中的奥菲利娅》,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许旸

尽管译文已炉火纯青,是公认的权威译本,但屠岸依然说:“如有机会,我还将再进行修订,这是我一辈子的工作。”

他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但名片上却始终印着三个“头衔”: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

他从不以“翻译家”自称,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国内翻译行业的最高荣誉。

从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的一家旧书店偶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因热爱而翻译,到1950年出版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再到之后几十年间不断琢磨、修订,屠岸的译本陆续被近10家出版社出版,累计印数逾60万册。

明天,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上海图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线装珍藏本新书首发暨诗歌朗诵会将在沪举行,屠岸特地从北京赶赴上海,亲自用英文吟诵莎翁原诗句;同一天,思南读书会2016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聚焦“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从翻译看东西方文化交流”,屠岸作为嘉宾,将与读者分享他在翻译十四行诗时的点滴收获。

天才莎士比亚在“作茧自缚”的十四行诗格律中游刃有余,这严谨的自由令人着迷

有一种说法,文学经典的译本,生命只有30年,顶多50年,因为译入语不断发生变化,要“与时俱进”,必须要有新译本来代替。屠岸深以为然,此前他数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对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不断修订,是他“一辈子的工作”。在莎士比亚的百余首十四行诗中,他尤其偏爱第十八首、二十九首。不妨来看一下早期第十八首的翻译和后来的修改。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你永远不会丧失你美的形象;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踟蹰,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早期译本里的“凋枯”、“丧失”、“踟蹰”,在最新版本里分别改为了“凋败”,“失去”、“徘徊”。

细细品读,不难发现,改动过后的诗句更有韵律感,用词上也更合乎现代常用语习惯。

“一般来说,诗的格式越严谨,给诗人自由发挥的余地就越小,然而天才的莎士比亚却能在这‘作茧自缚,的格律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而且音调铿锵悦耳,非常适合朗诵。尤其是每首诗的最后两行,常常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又自成一联警句格言。”屠岸倾心于这种“严谨中有限的自由”。

十四行诗作为一种为歌唱而作的抒情短诗体裁,源于意大利民间,文艺复兴初期盛行于整个欧洲,有十分固定的格式,就像中国格律诗。在屠岸看来,作为一位诗人,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对传统十四行诗形式作了大胆革新,将十四行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诗,第二部分为一个两行对句,按四四四二排列,每行十个音节,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韵律。这样的格式被后人称为“莎士比亚式”。经他改造后的十四行诗换韵更加频繁,音韵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