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沈从文书信中的汪曾祺(1)

2016-01-21 11:21:57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参与评论()人

作为老师,沈从文看到学生走红,自然是欣慰的,而且,熟识汪曾祺走红的路径,并非一朝一夕,走过了数十年的路程,源头是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的那段岁月,尤其是昆明的茶馆,见证了一位小说家的历程。

汪曾祺与沈从文合影  

 

汪曾祺与沈从文的交集,始于西南联大。

1939年夏,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当时,沈从文任教该系,担任该系二年级课程,开设了“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三门课程。或许可以说,从二年级开始,汪曾祺才正式成了沈从文的入室弟子。

当时,汪曾祺居住在昆明一条叫青云街的街道里,是沈从文租下的一幢楼道,住在一起的还有后来成了巴金夫人的陈蕴珍,陈当时正复习准备考学。

听了沈从文的课后,汪曾祺开始写小说。也就在这一年(1940年),汪曾祺与一班热爱文学的学生,在校园创办了《文聚》文学杂志,发表学生习作。沈从文在看了汪曾祺发表在《文聚》上的一些习作后,大为赞赏,并向朋友做了热情推介。

1941年2月3日,沈从文在写给施蛰存的信中写到了汪曾祺,有着极大的期许:“……新作家联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好的几个的。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不知何故,汪曾祺却没能在联大毕业。有史料说,汪是因为体育、英语成绩不及格而拿不到毕业文凭的。

在过去了三十多年后,沈从文仍对汪没能拿到西南联大毕业文凭而耿耿于怀,在与亲友的书信往还中时有表露,只不过仍是语焉不详。1972年4月7日,沈从文在给朋友窦达因的信中写到:“近年写《沙家浜》的一位汪同志,就是当年联大开除的学生,和上千搞写作的比较下,好学生可全落后了。”没拿到文凭自然就算不上是好学生了。1972年6月10日,沈从文在致张宗和的信中对此也有提及:“改写《沙家浜》的汪曾祺,你可能还记得住他。……当年罗头徇私,还把他从联大开革!”张宗和是张兆和的大弟。

离开西南联大后,汪曾祺先是留在昆明,边在中学教书,边在沈从文指导下写小说。后去了上海,因为没有文凭,生活自然毫无章法可言。已经回到北平并任北大教授的沈从文,依然关心着汪曾祺,并继续替其介绍职业。1947年2月初,沈从文致函李霖灿、李晨岚等朋友,推介汪曾祺:“我有个朋友汪曾祺,书读得很好,会画,能写好文章,在联大国文系读过四年书。现在上海教书不遂意。若你们能为他想法在博物馆找一工作极好。他能在这方面作整理工作,因对画有兴趣。如看看济之先生处可有想法,我再写个信给济之先生。”沈从文一直高看汪曾祺,视其为朋友。李霖灿、李晨岚等时供职南京中央博物院。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之,时任中央历史博物馆馆长。其实当时,沈从文也受到了来自于不同阵营思潮的冲击,内心的震荡是空前的,仍心系学生,可见沈从文对汪曾祺的刮目相看。

解放后,沈从文离开北大与文学界,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汪曾祺则来到北京,先是在市文联工作并在所属《说说唱唱》杂志任编辑,后调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此间,汪开始京剧剧本的写作。

反右运动开始,汪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科所劳动。1960年10月被摘去右派帽子,继续留在农科所做事,因擅绘事,被派往马铃薯研究站画马铃薯图谱。此段应是汪一生中最为晦暗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