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巴塞尔姆的小说是创新还是死路?(1)

2016-03-15 10:22:42  新民周刊 瘦竹    参与评论()人

巴塞尔姆的小说是创新还是死路?

巴塞尔姆的小说

电影《刺客聂隐娘》上映后,褒贬双方的口水战差点上升为约架,褒者称其为不可多得的电影精品,贬者称其为装神弄鬼的垃圾。美国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集《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中文版上市后享受的也正是这样的待遇,虽然在观者人数上《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远远不能与《刺客聂隐娘》相比。

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美国后现代小说家,被誉为“今日众多年轻作家的文学教父”,在《苏珊·桑塔格访谈录》中,桑塔格曾多次称赞他的作品,并称其长篇小说《亡父》“非同寻常,未获得应有的赞誉。”

喜欢各种文本实验作品的读者对所谓“后现代”作品并不陌生,近一两年来仅面市的美国“后现代”作品就包括莉迪亚·戴维斯的《几乎没有记忆》、唐·德里罗的《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等,在但汉松为《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所作的序言中这样说到:

“仓促的翻页是阅读德里罗的大忌,如果你期待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么多半会失望——这里没有欧·亨利式的结尾,没有奥康纳的暴力之美,没有韦尔蒂的怪诞,卡佛式的极简风格的叙事暗嚣也一概欠奉……”

这段文字用在《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上也非常合适,只不过与戴维斯、德里罗相比,巴塞尔姆的文字更混乱、更随意、更不知所云,《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中的大部分小说更像一段段即兴演奏的爵士乐,读者很难从中找出像样的故事、优美的旋律、清晰的逻辑以及深刻的寓意。无论好与不好,《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绝对是挑战读者阅读极限的作品。

《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一上来就会给读者一个下马威,在首篇《边缘》中爱德华根据卡尔的笔迹来为他解读他的性格及成长经历,读者无从判断他们两个来自何处、去向何方,两个人之间又有什么纠葛,在小说的结尾两个人莫名其妙打了起来。很难说《边缘》是讲了一个故事或者有什么哲学寓意。

在《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里类似《边缘》这样的小说还包括《溺水获救的罗伯特·肯尼迪》《呆子》《被俘获的女人》《科尔特斯与蒙特祖玛》《爱德华·李尔之死》《皇帝》《泰国》等,这些小说虽然那些习惯了契诃夫式小说的普通读者会感觉没什么意思,但它们或者是一个生活场景,或者是一个已经经过变形处理的传奇,普通读者感觉还能“读懂”,虽然这种“读懂”与契诃夫式的小说“读懂”未发必是一个意思。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里实验性质明显而普通读者很容易“读懂”的小说之一,巴塞尔姆从巴尔扎克的名篇《欧也妮·葛朗台》中抽取了几个片段和几段对话进行变形处理,读者既可以把这篇小说当作巴塞尔姆对巴尔扎克的戏仿,也可以当作是对巴尔扎克的调侃,在小说中赫然出现了巴塞尔姆手绘的“欧也妮·葛朗台的手”、“拿球的欧也妮·葛朗台”以及巴塞尔姆不知从哪里找来的“夏尔在印度群岛的相片”,幸亏那时还没有超文本链接,要不,巴塞尔姆在小说中插入一段爵士乐毫不奇怪。

紧接着《欧也妮·葛朗台》的《无:一段初步描述》虽然只有区区几千字,但绝对是一篇让大多数读者晕菜的小说。“有”与“无”本是两个很终极的哲学概念,最适合写哲学论文,但巴塞尔姆偏把它们拿来做小说。这篇小说虽然会让读者晕菜,但当他们强忍着厌烦看完这篇小说又会觉得无比愤慨,这样的小说他们也会写,他们只需把日常所见、所感尽可能多地列举,然后在每一个列举前加一个“无”字,差不多就是巴塞尔姆的《无:一段初步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