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桥的故事》:名桥如名媛,倩影何处寻?(1)

2016-03-16 09:54:58  韩浩月    参与评论()人

《桥的故事》:名桥如名媛,倩影何处寻?

《桥的故事》


没想到会有人专门为桥写一本书。桥有什么写的?它们就那么沉默地横亘于河流之上,任车流或脚步碾踏而过,百年甚至千年不变,人们在遇到大桥的时候,偶尔还会感叹,“瞧,这桥多壮观啊”,“看,这桥修得太神奇了”,但感叹之余,并无其它更多想法。遇到小桥,就算挪足走过,也浑然不觉。我们对待桥,就仿佛对待那些默默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有时连感谢都不会说出口。

日本作家中野京子也没打算对桥说出感谢,因为,对有些事物,简单地说出感谢,实在有些太落俗套了,中野京子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出所有的桥中都隐藏着的秘密,当然,全世界大桥小桥数不胜数,中野京子也只能挑选那些有名的桥作为代表,来叙述桥的存在、桥的历史、桥的情感、桥的阴影。

对于桥的阴冷故事,书中可没少描述,读来印象深刻的有两篇,一篇是书中开篇写到的“恶魔之桥”,在欧洲有“恶魔之桥”或“魔桥”之称的桥竟然有几十座之所,瑞士乌里州人打算在一个峡谷修桥,但峡谷的险峻难道了工匠,工匠喃喃自语说了句“要是恶魔可以建这座桥就好了”,没想到真有恶魔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个愿望,但恶魔要求享用第一个过桥者的肉体与灵魂难住了当地人,后来有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让一只羊过了桥,羊也有肉体和灵魂啊?恶魔被涮了一道,这个故事的冷幽默成分,也削弱了它的阴冷色彩,毕竟桥的发明,源自人类智慧,恶魔也不能利用制造桥的特殊才能,来盘剥人类利益。

位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按照流行的说法,是一个“自杀圣地”,自1937年开通以来,已经确认有1300多人选择在此放弃生命。如果中野京子知道中国有个南京长江大桥的话,她会选择写长江大桥的,长江大桥比金门大桥晚建了31年,但已经有2000多人在此轻生,这是一件令人悲痛又无奈的事情,建桥之人的想法是好的,桥本身是无辜的,与桥相比,作为个体的自杀者太过渺小,是不是从桥上跳下的那一刻,人的生命会因为这最后的仪式感,而获得一点点尊严?

在讲述桥的故事的同时,中野京子没忘时时分析人与桥的关系, 比如时常坍塌的伦敦桥,但就桥的功能属性而言,它可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但因为人的参与——当地人在桥上建了许多售卖父女用品的商店,甚至在桥上建过教堂,后来教堂被亨利八世拆掉了,600多年后,当伦敦桥将要再次倒塌时,被一个美国开发商花了两百多万美元买走了,这个商人觉得,买走的不是一座废桥,而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由此看来,桥与老人一样,经历的沧桑越多,就越有故事,越有价值。中国人在对古建筑的保护中,也尤其注意到桥的保护,桥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有着丰富的意味的。

最有的成语“过河拆桥”,就是用来形容那些损人不利已的。对于古人来说,建桥与挖井、栽树等行为一样,都是造福后人的事情,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了,这在传统道德层面上,是非常令人看不起的事情。“船到桥头自然直”,是古人在拿桥说事,来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念,在这个观念中,桥作为“稳固”的意象出现,桥是不会动的,但船可以动,适时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向,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日本漫画家武井宏之就甚为推崇这个道理,他的作品《通灵王》中的男主人公麻仓叶,就经常拿这句话当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