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的电影漫步

2016-03-16 10:11:53  晶报 青柠    参与评论()人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的电影漫步

《有如走路的速度》

据说法国电影代理商看了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步履不停》后大失所望,觉得“电影太家庭化了”“地方色彩太浓了”。不过,也有不少观众看了电影后对是枝裕和说:“你怎么会知道我母亲的事?”

这部《步履不停》寄托着导演对母亲的哀思,充满温暖的回忆,再加上演员树木希林的精湛演绎,片中的母亲形象生动传神,令人过目难忘。例如开场有场戏,母亲迎接久未回家的儿子和儿媳,儿媳忘穿拖鞋,母亲突然拿起拖鞋弯着腰追上前去,摄影师对导演说:“太棒了……那个弯腰的姿势。”又如扫墓回来的路上,年迈的母亲牵着儿子的衣服后襟蹒跚爬台阶,令人泫然欲泣。

是枝裕和在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台版名为《宛如走路的速度》)中就自己的创作以及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文章皆短小,但披肝沥胆,情见乎辞。《影像的周边》一辑真诚披露自己的创作理念,《日常风景》和《似远而近》两辑是温馨的家族回忆和对人生的感慨,《谈演员》一辑讲述和自己合作的演员们的精彩故事,《在媒体之间》一辑则是他对媒体和俗见的批判,《三月十一日,其后》一辑则讲述日本“三一一”地震对自己人生和创作的潜在影响。

是枝裕和说 “宛如走路的速度”这个标题他用过三次:他拍的一部纪录片的片名、他的专栏名,最后是书名。很显然,“宛如走路的速度”这几个字对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理解他的人生、创作和思想的关键词。

“宛如走路”,是不疾不徐漫步寻常巷弄、关注日常琐事的姿态。漫步这个因素,在是枝裕和的每一部电影中,其实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呈现:《步履不停》中父亲每天雷打不动的散步,以及全家扫墓时在山路上的行行重行行;《如父如子》结尾父子在一高一低两条山路上行走的和解旅程;《海街日记》中有四姐妹结伴行走于海边的场景。在主角们的款款步伐中,是枝裕和电影的节奏悠悠然浮现了。

是枝一度对社会性事件非常关注,但现在更喜欢的是对类似这些日常生活细节的表现:母亲都怎么帮洗完澡的孩子吹头发?并肩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一家三口怎么排序?亲人以怎样的方式牵手?儿子出现在父亲眼前时父亲在意什么?这些都是他的近作所汲汲关注的家庭日常光景。像晚年的小津安二郎一样,是枝认为人性无需再通过社会性大事件来反映,它就呈现于埋藏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宛如走路”,是对走路者——人的关注,用是枝的话来说就是:要更关注人而不是剧情,人比剧情重要。对人的关注还有一层意思是将人放在世界中,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以自我为世界的中心,这样才能拍出“天地有情”的境界。

“宛如走路”,还意味着轻松上阵,意味着风景无须连贯的诗意,以及余味和留白。像有人指责小津拍片有洁癖一样,也经常有人指责是枝的作品越来越轻,越来越平淡,越来越干净。唐诺对康拉德作品的解释,其实同样适用于解读是枝的作品:画面与画面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只是画面并陈,因而它就有了各种可能、各种关系和各种解读,最终它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更接近于诗的。

是枝的影像和小津的影像一样,当然是诗的,而且是东方意境的诗意,每一个画面都注重留白和余味,如小津所说,电影是以余味决胜负。对是枝来说,余味和留白还包括电影不提供供人解读的“讯息”,如诗人谷川俊太郎所说:“诗并非讯息,讯息不过是有意识而获致的结果,而诗是无意识的产物。”所以,是枝抗拒对他的电影所作的符号或标签式解读,他也反对迈克·摩尔的《华氏911》那样结论先行的电影,同时也拒绝在自己的电影中轻易裁断和评判人的好坏对错。

(责任编辑:石豪 C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