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隔岸的甲午》:让沉默发出声音(1)

2016-03-17 09:48:05  深圳晚报    参与评论()人

《隔岸的甲午》:让沉默发出声音

隔岸的甲午》

历史一晃过去了两个甲子,120年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两个国家在近代史上的走向,一个由此加速进入了列强行列,开始脱亚入欧;另一个国家则显然偏向历史的另一方向,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急救。

时间如白驹过隙,饱尝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掰着手指数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期待着中国的强盛。如常所愿,今天的中国强大了许多,只是这时日本也并未衰落,相反在它经济低迷的现状下,在历史问题上日本又开始大肆地聒噪起来。在这个意义上,重述、探讨、纪念甲午海战显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时段,祝勇前往日本,为他正在创作的甲午战争纪录片,寻访日本遗址和史料。祝勇是散文家,同时受过严格的历史学术训练,他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在对甲午海战已经研究汗牛充栋的情况下,角度新颖是务必要寻求的方向。日本之行,他们走访百年前与那场战争有关的许多遗迹,不管是一个个未开花的炮弹,还是一张刻有“定远”的办公桌,还是一场并不寻常的祭祀……在被忽略的遗迹后面,是一个国家历史真实的写照,就像那张刻有“定远”的办公桌,如今沉默地躺在一座寺院内,谁会在意这个办公桌曾经的主人就是“定远”号管带刘步蟾。

以小见大,通过一件事情、一个物体娓娓讲故事,这是祝勇最为熟悉的历史书写方式,同时也是当下中国对于甲午研究常常忽略的细节。如果能通过一个个的细节(遗迹)串起一个时代,那么,这的的确确是一次复活沉默遗迹的努力。

这样的努力,无论如何无法错过在日本具有特殊意义的“黑船祭”。

“黑船”,是日本人的说法,其实是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准将率领的4艘军舰,直抵日本江户湾的浦河港。日本近代史滥觞于此,如同晚清被英国舰队炮开了门户。这个在中国人看来有太多耻辱性的事件,日本人竟然祭以狂欢式的仪式,作为观察者的祝勇有太多的不解。他想探讨日本在近代如此顺利转向,何以日本在面对未动一发炮弹的“黑船”时,恐惧是当时日本民众的普遍反映,随之恐惧是迅速作出的选择,不仅心安理得地插上白旗,竟还有吉田松阴这样的青年要跟随军舰到美国去,为此不惜偷渡。

拍摄甲午,也是祝勇一次自我观念的洗礼,他不断否定自己惯常对日本的认识,就像否定关于“黑船祭”是“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等简单的理解,他在书中谈到了“耻感文化”。他意识到,日本人不承认唯一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也不认为有绝对正义,他们的世界划分为有用的和没有用的。“黑船”带给日本人恐惧,但是也带给日本人希望,后来日本开始了他们熟悉的学习进程——全面学习西方。关于这一点,祝勇不惜笔墨写下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和李鸿章就全面学习的对话。

李鸿章说:“话虽如此,阁下对归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

森有礼说:“毫无可耻之处,我们还以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不是外力强迫的,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