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守艺页面 > 守艺中华 > 正文

张压西:夏布新生,设计和市场如何兼得?(1)

2016-10-19 16:10:09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川端康成在他的作品《雪国》里,曾多次提到一种“麻质绉纱”,它由少女们在冰天雪地中织就,却用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穿戴。这种麻质绉纱,在中国被唤作“夏布”。

夏布,更准确地说是以纯苎麻纤维手工织造的平纹麻布,曾几何时,它是上至皇族、下至平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因用途甚广,种麻织布也自然成了古时百姓的日常劳作。而今,如欧阳修所述的“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之景已很难再现,往日的夏布也更多的变成了文化遗产、国外输出品、艺术品。

于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特种工艺系主任张压西和她的学生们而言,夏布则成了连接远古与现代的创意素材。

张压西:夏布新生,设计和市场如何兼得?

远古与现代的跨界演绎

据张压西介绍,原本负责雕塑教学的她是从一项手工艺课题开始接触夏布的,“大概2010年的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就带着学生,做了一本关于夏布的书,叫《织机声声》,在其中梳理了整个荣昌夏布的历史,包括产地、工具、手工艺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后期的产业链、对未来的担忧等等,这一做便是两年多。之后,依托这些研究,我们又开展了一些工作坊,进行夏布再生的实验,目的是想将夏布引入到更多的课题中来。夏布首先是一种面料,我们就从服装专业开始,带着学生做一些跟传统不一样的尝试,比如针对夏布“线”的不同阶段做相对应的艺术品,或是通过扭曲、烧、叠、折,制作不同的效果。之后我们还试着把它和其他材料做可一些结合,比方说跟漆器、木头……再之后视觉传达、陶瓷、纤维,各工艺专业的老师、学生,都参与进来,将夏布与所属专业的媒介进行跨界,这期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很多积极的想法,对夏布的再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只是,毕竟是手工艺术,张压西也担心所谓的再生,不过是另一件脱离现代大众生活的艺术品,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一再强调要通过设计将夏布重新带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比如说如何跟当地的文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换句话说,怎么让高校参与到地方的建设,包括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就业等等,这些才真正贴近人们的生活。”

张压西(右)

张压西(右)

同时,张压西也坦言,之所以让年轻学生介入到这个材料里头来,除了让年轻人了解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另外更重要的还是希望年轻人能扛起传承的大任,“是活的传承,而不是教科书里面的死东西。参与进来以后,学生们的观念跟意识都发生了变化。通过考察,通过跟当地企业的接触,他们会思考一方面作为一名设计者如何做出好的设计,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迟早要步入社会、与市场接轨的就业或创业者,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获得大众和市场的认可。”

不拘泥市场,又开拓市场

鉴于繁杂的织做流程,一方面做夏布的人已变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其市场越相对较单一。“要么是特别高端,基本上靠出口,比如日韩等国就很喜欢夏布,他们定做的成品一来价格较高,二来不适合我们本国人穿着习惯,所以并不受我们的市场欢迎。另外一部分留给国内的,主要是作为装饰布,比方说杯垫、包包等低端产品。”对此,张压西分析称,目前的国内夏布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难以满足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设计中所添加的符号,也给人生拉硬扯的感觉。而年轻学生们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改善了目前的这种状态,“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则不太敢轻易创新,而学生们以一种相对轻松的姿态做研究,可以做很多探索。这些探索如果被比较成熟的设计师采纳,极有可能会扩大夏布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