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文章 作者

宋兆麟:社会转型下的年俗渐远,是必然但并非无需继承

宋兆麟 2016-01-27 17:49:25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是事实,我对此也比较悲观,为什么呢?社会在转型,中国在转变,过节也在变,这个事实任谁也无法扭转。

北京大学毕业以后,我到了博物馆,在那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各个民族地区去收集实物。1961年,有一批专家预言说中国社会要变,少数民族会首当其冲,如果能把少数民族的东西收集起来,将来肯定有用。当时文化部文物局听取了这个建议,考虑到我年轻又干过民族的工作,就派我去,我当时跑了很多民族地区做收集。

30年以后,两件事重合了。第一个是西双版纳,要做建州20年的展览,却找不到可展览的东西,照片都没有,于是找到了我们,当再次踏上西双版纳的时候,我们发现这30年后简直全变了。第二个,我在当年跑各地做收集的时候,曾就东北打猎收集过一些文物,30年以后,当地要搞一个与此相关的博物馆,依然是找到我们,让我们带着东西去,去干吗?扶持!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想强调的是,社会的转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也不主张把春节恢复到我的童年时代,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优秀的传统仍然而且必须要继承下来。

宋兆麟:社会转型下的年俗渐远,是必然但并非无需继承

传统文化继承核心是节庆

对此,国家应当抓住,我们讲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就是节日文化,因此抓好了节日文化就能带动其他,只是目前这块却没人做。怎么保护?怎么发展?春节到底怎么过?答案是肯定要过,但没人研究该如何过。拿我们目前的非物质文化为例,其中涉及到不少节日文化,我作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专家委员会成员,说实话,感觉目前的非遗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嫌疑。举个例子,与过年密切相关的年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印刷术的早期阶段,你说需不需要保护?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其中版印就是印刷术,印刷术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版印,第二阶段是活字,版印在唐代发展起来,活字则是在宋代,年画体现的便是第一阶段的版印。这个本应作为节日里的重要的文化进行传承,但是现在却被我们漠视了。虽然之前年画的各产地都保留着传统印刷的技术,比如北京过去也有,但现在没有了,目前保留比较好的也就潍坊、杨柳青等地,为什么这些好的东西我们不能传承下去?

年画产地基本上我都去考察过,因为实用性不强,用完当年就坏,所以能保留下来的传统年画极少见。最近十几年,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到潘家园逛,有一次在潘家园恰巧遇到一人卖年画,在我看来那张年画极其珍贵,卖年画的却几乎当废纸卖给我的,估计并没当回事。

宋兆麟在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第9期向现场观众展示的老年画

宋兆麟在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第9期向现场观众展示的老年画

最早的年画应该是从佛经的雕版发展而来,后来才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种类、题材,有神,有吉祥的,有求子的……各地年画也都不一样。北京原来也生产年画,我曾经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年画画册,里面的年画全是北京产的,拿其中的丫髻山来说,外地年画肯定不可能有,还有燕京大八景小八景,北京年画里都曾出现过。

我曾到北京密云考察非物质文化时,遇到过一位老先生,他收藏了72块年画的版,都是北京的,一问才知道,老先生曾在后海开店卖纸,要知道,过去卖年画的都是纸店。这老先生当时处于病危期,就想把这些年画版卖掉,我曾建议现代文化局买下来,毕竟这些东西太珍贵,代表着一个年画的品种,结果不得而知。

另外,目前真正做年画的老工人,真正传承年画的人太少,研究更不必说,非常欠缺。听说冯骥才先生近年来就在做年画集,这项工作其实不仅需要而且值得很多人去做。

宋兆麟在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第9期向现场观众展示的老年画

宋兆麟在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第9期向现场观众展示的老年画

不排外的同时明确何为传统

中国因地域辽阔,地方性差异尤其突出,谁也代替不了谁。我们最为熟悉的北方过年包饺子和南方过年做年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我们不排除外来的影响,就拿饺子来说,最早我们也没有这样的讲究,整个中国原来都是吃米的,南边吃大米北方吃小米,后来才发现的饺子,所以说农村的传统文化不少也是外来的。再比如说印花布,中国五大印花布,浙江温州叫加洗,加洗就是外来的,是南宋以后带过去的;汉族的印花布叫篓印,用牛皮刻成画往上印,是中国传统的;新疆的则类似于盖章,也是外来的。我们将来在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工作中,也要注意既不排外又要明确哪些是传统文化哪些不是传统文化。

民族考古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古代造像专家。长期从事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侧重史前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
民族考古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古代造像专家。长期从事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侧重史前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

关注我们

中华网"世界观"自媒体平台竭诚欢迎您的加入!

邮箱申请: cpyy@bj.china.com

联系电话: 010-52598588-8687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