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文章 作者

西方人为什么不吃中国的皮蛋?

孔锐才 2016-09-07 17:09:41

Bear Grylls 《荒野求生秘技》

Bear Grylls 《荒野求生秘技》

在西方,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不只是一个习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和道德的问题。

Bear Grylls吃昆虫

Bear Grylls吃昆虫

英国探险家Bear Grylls在《荒野求生秘技》中挑战西方人容忍极限的方式就是逮住什么吃什么。他在镜头吃过的那些让西方观众毛骨悚然的东西包括:蛇、蜘蛛、毛毛虫、蝎子、蚱蜢、腐肉、蛀虫等。这些东西在西方人眼中并非只是有毒或成分构成上不可吃。西方人之所以难以接受,是因为这些动物大多在宗教传统中被认为是邪恶的、不洁的。由此可见,西方人的饮食在今天仍旧是保守而清教徒式的。西方人最近环保意识加强,开始养殖蚱蜢农场和蚱蜢食品。许多不知情者品尝了蚱蜢加工食品后觉得味道还可以,但告知实情后却当场呕吐。

标准欧洲大陆早餐

标准欧洲大陆早餐

西方人怎样看待中国人的饮食呢?先撇开吃猫狗这种极端的问题,让我以个人的体会看看日常西方人饮食背后的文化根源。

高级餐饮

高级餐饮

我记得读书期间,系里每次讲座、会议之后的那些小点心、三文治、奶酪、饼干大多如同那些讲座一样干枯而索然无味,橙汁和酒到了我的口中都略显晦涩。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毫无饮食天赋的人。久而久之,我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西方人在吃的时候不只是吃,而是在吃中也包含了他们推崇的理性思维,而且经过现代人的数代进化之后,饮食变得日益接近条理、教条和规则。

科学烹调

科学烹调

在西餐中,每种食材都要保持其原味,保持百分之一百自然、天然和新鲜,全然地透露出每种食材的本质,色彩一定要鲜明,视觉效果一定要胜于味觉。食材之间基本是泾渭分明,很少会用炒或炖的方法破坏它们的独立性,让它们彼此融入渗透,也不用调味料将其改变得面目全非。味道之间的搭配、时间和量的掌握是绝对精准的,甚至能够用科学方式去计算和把握。例如,现在流行一种科学烹调法,将厨房变成一个实验室,用科学实验的精确方式调配和炮制食物。在这样的饮食背景中,无怪在西方最闻名的中餐之一就是BBQ Duck(烧鸭)。当地人很难明白为什么鸭的味道全然消失,甚至改变了?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在鸭肉上吃出几十种味道。我认识的本地人几乎都在自己的厨房中处理鸭肉时一败涂地。

苏格兰肉馅羊肚

苏格兰肉馅羊肚

日常生活中,西方人对中餐的了解极为有限。我的所住的人家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茶叶的存在,只知道有茶包。普通的人对米饭的感觉和处理是迟钝的。大多数人一般不知道如何煮饭。我的西方朋友认识我之后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专门处理米饭的电饭煲。在使用电饭煲之前,他们对米饭常常手足无措的。例如,他们会在米饭沸腾时停火,然后清洗。他们将这些半生熟的冷米饭和熟牛肉混在一起制造米饭沙拉。普通的西方人也不知道粥为何物。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居然有中国人每顿都吃米饭。普通西方家庭的早餐一般是即食水冲谷物、牛奶、煎蛋、罐头黄豆、煎培根、香肠等。午餐一般煎是简陋的三文治、外卖、水果、蛋糕或咖啡,一般是从家中自带饭盒,在办公室微波炉中加热。晚餐是各种牛扒、猪扒和沙拉。米饭等同于沙拉类别。


类别。唐人街中国烧腊铺

唐人街中国烧腊铺

现代西方年轻人一般无法接受鸡血、猪血、皮蛋、凤爪、牛杂之类的内脏、猪蹄等东西,而喜欢干净、简洁、色彩鲜明的快餐,如麦当劳和肯德基。但这只是一种现代现象。每个国家仍旧保留着过去的重口味食物,例如欧洲人喜欢爬满蛀虫的臭芝士奶酪,苏格兰有闻名的肉馅羊肚(Haggis)等等,而毛利人喜欢发臭发烂玉米、龙虾等。西方老一辈人的口味常常和中国人非常相似,例如我的朋友家长会喜欢鱼肠、鸡肾、猪腰、鱼肝、猪肠等。这种现象反映了西方人的饮食日益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过程,因此也是逐渐单调化的过程。

芝士奶酪

芝士奶酪

在今天,西方的高雅饮食(fine dining)不仅是衡量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成为一种势利而单一的标准。在西方,花上数百刀吃的牛排也许不如路边摊的大排档更丰盛。但高雅饮食吃下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吃下了文明和得体。这是为什么西方的饮食节目日益喜欢到泰国、印度、越南猎奇,在山间田野船只上现场开煮。尽管如此,西方人现代饮食清教徒一样的性质仍旧是难以挑战的,吃什么如何吃仍旧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不是口感问题。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文学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评论者、译者。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批评理论、艺术、神学等。在《读书》等中外刊物发表文章多篇。译有《导读利奥塔》《导读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2015)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人文学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评论者、译者。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批评理论、艺术、神学等。在《读书》等中外刊物发表文章多篇。译有《导读利奥塔》《导读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2015)

关注我们

中华网"世界观"自媒体平台竭诚欢迎您的加入!

邮箱申请: cpyy@bj.china.com

联系电话: 010-52598588-8687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