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文物修复警惕好心办坏事 贾文忠:必须遵循三原则(1)

2016-10-21 11:00:29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李晓滨

近日一篇《毁文物的女孩儿,如何就成了网红女青年?》疯狂席卷了朋友圈,对文物粗放保护的问题,从微博到微信引发了热烈地讨论。尚未取得修复资质的实习生在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独自修复山西广胜寺的壁画,此事让广大网友纷纷质疑,这是在修复文物还是在毁坏文物?

就当前普遍存在的文物修复方法不当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副会长贾文忠。贾文忠表示,近些年媒体对文物修复的关注,让更多人看到了文物修复的幕后英雄。一部风靡各大社交网站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揭示了珍稀国宝的背后,却是师傅带着徒弟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劳作。但严峻的事实是: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增强了,但文物修复的观念和技能却没有补课到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事情。

修复重规矩

贾文忠称,大众对于我们虽有了解,但大多数还是带有一种猎奇心态。文物修复是一个冷门专业,需要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生之有涯,文物修复师的一生根本修复不了多少文物,靠的是一代代的传承。正因为如此,文物修复行业大多保留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有些还是子承父业,像贾文忠一家,就是沿袭父亲贾玉波先生的文物修复精神,活跃在文物界的各行各业。

贾文忠提及他父亲当年在民国文物修复大家王德山手下当学徒时,技术不过关就必须一直坐冷板凳。学徒前三年都是在旁观察师傅的手法,再三年由师傅口手相传掌握基本要领,被师傅认可了才能自己独立接活。父亲教导贾文忠时,依然是要求“眼灵、耳聪、手勤”,要求他熟悉文物修复的各个基本环节。从矿物颜料的研磨到工具台的打造,贾文忠都一一经历过。贾文忠说:“这其实就是从根基上给你打基础。只有你对修复的门道了如指掌,才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对于风靡社会的“工匠精神”,贾文忠说,做这个行业得胆大心细, 他们就是“医生”,给宝贵的文物治病。“病人”有“老、弱、残”,需要细心对待,清理、打磨、添补、镶嵌,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构成了他们的职业生活。但这些在贾文忠看来都甘之如饴。

文物修复行业最看重的就是规矩,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一直是老师傅对徒弟进行传帮带,新人必须要经历边看边学边操作的严格训练。“壁画女孩”如果是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修复壁画,那倒无可置疑。但事实却是女孩完全独立修复壁画,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审核、检验。正是因为规矩的缺失,才暴露了文物修复行业尚未完备的制度。

好心办坏事

在贾文忠三十多年的文物修复生涯中,他见到很多因为专业知识缺乏,导致好心修文物,最后变成毁文物的事情。

一些民间收藏爱好者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上世纪80年代,贾文忠应邀请去参观私人博物馆时就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民间藏家收集到一枚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心中欣喜异常,但为了可以光鲜亮丽地供人参观,竟让人打磨去绣,后又送去镀银。贾先生称,当看到那枚锃光瓦亮却毫无历史气息的铜镜时,心情沉痛异常。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意识大大增强了,但又出现了因盲目相信高科技而陷文物于危险处境的情况。历史悠久的老宅门前的石狮子是颇具文物价值的,本来它们经受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安然无恙,但也是因为住宅主人的保护知识不够,为其套上密封的玻璃罩。结果空气中的水汽无法散开,导致湿度过大,反而造成对石狮的腐蚀,大片开裂。还有许多老石碑被刷上号称最强科技的新型防水涂料,结果造成石碑大块脱落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