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申城奏响“俄罗斯之夜”(1)

2016-10-21 13:00:32      参与评论()人

■大提琴家王健联袂钢琴家陈萨 明晚献演上海音乐厅

钢琴家陈萨 大提琴家王健

一位是蜚声国际乐坛的大提琴家王健,一位是从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走出来的“钢琴公主”陈萨,两人在乐迷心中都有着超高人气,同样也都见证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此番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两人将首次合作。10月22日,他们将登台上海音乐厅,联袂演绎三首由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精品大提琴曲。

相比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成为独奏乐器的年代较晚,到了浪漫主义时代,才涌现出一批大提琴作品。拉赫玛尼诺夫以前的俄罗斯作曲家,写的大提琴曲也少,但贵在少而精,每一首都很精致。

比如,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施尼特克《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钢琴奏鸣曲》,均显现出作曲家的个性和特色,也都是古典音乐史上的璀璨明珠。

10月22日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三首作品将以“俄罗斯之夜”之名齐聚上海音乐厅,由大提琴家王健联袂钢琴家陈萨演绎。之所以选全套俄罗斯作品,王健解释,“俄罗斯音乐比较受中国观众喜欢,因为旋律性强,具有歌唱性。”

理解不了悲壮

就理解不了古典音乐

不是所有古典音乐作品都能成为经典,都能到达一定境界和深度,在王健眼里,这三首大提琴奏鸣曲都达到了,而且足够深情,只是深情的角度不一样。

王健说,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就像他人一样,内心丰富,充满热情,但表现出来却很“冷面”,有一种冷幽默和讽刺感。

比如,别人跟他打招呼说“很想你”,他会冷冷地回答:“你真的想我吗?”王健剖析道:“他是冷冰冰的,有点儿怪,很犀利。但这首作品跟我们想象中的肖斯塔科维奇不太一样,有温暖的颜色,很浪漫。”

施尼特克被称为“新一代急进派作曲家”。有人认为他比肖斯塔科维奇还要肖斯塔科维奇,也就是说他走到了“极致”,把近代俄罗斯冷酷、绝望、受压迫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王健见过施尼特克本人,“他给我的印象就像‘幽灵’,眼睛是空的,皮肤惨白,呆呆地看着你,好像生命已经被挖空一样。”当时,王健就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

有小道消息说,施尼特克的命运充满苦难,王健认为:“他不像肖斯塔科维奇一样冷幽默中带着反抗,他很懦弱,他的音乐将苦难和压迫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他的作品很苦,但又让你觉得很振奋。”

谈及此,王健联想到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最大的不同,就是“悲壮”。他说:“西方音乐是西方文化的结晶,往上追溯就是希腊文化,而希腊文化中有很多表现悲壮的作品。这种悲壮通常用来表现人生的不易和艰难,正是这种艰难,促发你奋进,要成为英雄,要壮烈地死去。所以悲壮至关重要,理解不了这两个字,就演奏不好西方古典音乐。”

王健说,即将上演的三首大提琴曲都在从悲壮中追求升华,但施尼特克的《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格外震撼人心。

五六年前第一次听这首曲子,王健就被震慑了,“他会用不协和的音调体现人生的苦难。比如我正拉得别扭时,钢琴又会给我几个温暖无比的音调,就像一个人完全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希望。整部作品就是一种呐喊和抗争,结尾是无奈和感恩,听到最后,我眼泪都要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