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高克勤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编辑(1)

2016-10-23 11:02:06      参与评论()人

201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回望一甲子,上古社不仅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古籍整理及学术著作,而且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编辑、学者,可谓人才辈出。现任社长高克勤先生在工作之余,对本社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也非常关注,曾翻阅大量社藏档案,就此撰写过多篇文章。这次记者就请他畅谈那些辛勤耕耘的老编辑的风采。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成立之初就人才济济,您能介绍一下吗?

高克勤: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古”)的历史,我们一般都会追溯到1956年11月1日成立的古典文学出版社,更早的基础是新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要的出版社从上海北迁,留在上海的进行了合并改造:1952年6月1日,由印度尼西亚归侨俞鸿模的海燕书店、新群出版社、郭沫若的群益出版社、大孚出版公司等四家私营出版机构合并改组而成的新文艺出版社成立,定位为“以出版中国和外国现代文学作品为主的全国性文学专业出版社”,社址在康平路83号。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的专业出版机构。它的规格是很高的,首任社长为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的刘雪苇,总编辑是文艺理论家王元化。1953年10月,李俊民接任新文艺出版社社长,他刚辞去江苏省文化局长一职到上海工作。新文艺出版社新任副社长是蒯斯曛,曾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秘书处主任,做过粟裕的外文秘书,以后继李俊民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 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后任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文艺出版社也是藏龙卧虎之地,有一些人来自海燕书店,比如上古的老编辑王勉先生、钱伯城先生,他们在古典文学编辑组。

李俊民刚到新文艺出版社,就遇上了新中国文坛的第一大冤案——“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因为新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不少编辑与胡风有来往,对胡风及其同人的文学观点和创作比较肯定,出版过胡风及其同人的作品。因此,新文艺出版社被称为胡风集团的“主要阵地”,在1955年公布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中被点名的新文艺出版社的“胡风分子”就有王元化、罗洛、张中晓等。已调任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副局长的刘雪苇、时任中共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彭柏山也因与胡风有过联系而被打成“胡风分子”,饱受迫害。受牵连的还有梅林、俞鸿模等人,也都受到不公正的审查。俞鸿模审查期间自杀未遂,“文革”中终于不堪迫害自杀身亡。耿庸也受牵连被捕,其夫人不堪剧变,跳黄浦江自杀了。李俊民在执行上级指示开展新文艺出版社的“反胡风”运动时,也本着公道的原则,力所能及地保护了一些受牵连的编辑,如著名翻译家吴岩(孙家晋)等,为当事人所称道。还有何满子先生,只不过是与胡风的朋友贾植芳先生比较要好,就被打成了“胡风分子”;经审查出来后,李俊民就把他延揽进古典文学出版社。

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李俊民在新文艺出版社里成立了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1956年11月,在这个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古典文学出版社,他任社长兼总编辑。古典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除了原先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的钱伯城、王勉等,还调来了老出版家汪原放、刘哲民和胡道静等,以及受“胡风案”牵连的梅林、俞鸿模、何满子等人。他还动员了自己的老友、时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扬州师范学院前身)历史科主任刘拜山和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于在春加盟。这些都是以创作、研究见长的编辑。所以,编辑部虽然只有十几位编辑,但都是才学之士,一时人才济济,何满子曾在《新民晚报》上撰文说:俊老“常戏称他主张‘人才内阁’,私下不无得意地说:我们这个班子办一个大学中文系是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