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通行证 | 中华邮 | 香港邮 | 企业邮 
赞成观点

新一代:我们不要孩子

 

  从我们的祖先在器皿上刻下鱼纹,表达企盼子孙绵延的愿望,到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表达婚姻的终极目的是繁衍家族的训戒;从以子嗣作为争夺财产继承权的工具到很甜蜜的把子女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总之,孩子似乎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丁克家庭中,孩子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

如果我不能给孩子很多,那我就不要孩子 (王雷,男,28岁,电脑程序员)

  现在养孩子的成本可以说是大大增加了,孩子尚未出世,他的消费就已经开始了。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现在还赶上上大学实行并轨,都必须自己掏钱。上完大学还不够,你看现在的招聘广告,稍微像样的工作,哪一个不是要大本保底?越到以后,人才的高消费越厉害。倒退10年,中专生也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现在可就难了。上完大学,再考硕、考博或者出国,都得花钱,以后结婚生子还要花钱。有位学经济的朋友很幽默地告诉我,如果养孩子的成本高于以此得到的快乐,那还不如不要呢!

  我和妻子都属“外省青年”,毫无根基地混在北京。很能体会到“京城米贵,白居不易”,我们结婚也只是感情的瓜熟蒂落,也没想攒多少钱,弄出个大排场,反正有个两人的安乐窝就行。

  一度我都对“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心有戚戚焉。要想有孩子必须积累一定资本,否则,让孩子跟我们受罪,我真于心不忍。

二人世界,不容侵犯 (苗蕾,女,30岁,自由撰稿人)

  从谈恋爱到结婚,是一个理想到现实的跌落,我不想再有第二个跌落。你想,有了孩子,两人不都得围着孩子团团转,一切浪漫,一切幻想都归于实际。别说有时间花前月下地享受生活,就连睡个囫囵觉,抽空看个电视都成问题。等孩子上了学,你又得担心,上的学校好不好,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好容易盼着孩子上了大学,又得担心毕业后,能不能找个好工作,找了工作又得担心干得好不好。再接下来就得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做孩子时,总不想父母干涉自己的恋爱自由,似乎这是扫除封建残余的最后一关,但作了父母又不得不干起自己父母曾经干过的事,能不为自己的孩子担心吗?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除了感受父母抚养孩子的不易外,还有体会父母当年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态。等孩子结婚生子,总能稍稍喘口气的时候,那也就到更年期了。一辈子为孩子而活着,除谈恋爱的时候玩了一点浪漫,剩下的日子都为生计而奔波,弄得灰头土脸。

  如果有人把孩子当做婚姻的润滑剂,那实在是很可悲,将拯救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婚姻的破裂也就指日可持了。如果还有人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那就更可笑了。

童年是一场噩梦 (张浩洋,男,32岁,公司职员)

  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我跟了爸爸。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从此脾气更加暴躁。他是一名矿工,纯体力劳动者。一大早就得扛起工具出去干活,通常很晚才回来。六七岁时候,我便学会了做饭,给我自己,也给父亲,因为我实在受不了,饿上一整天,再和父亲一块吃一碗面条了事。

  到了上学了时候,我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走三、四里山路去上学,爸爸从未送过我,上学的第一天也不例外。我从小生得单薄,走这么远的山路要比一般的小孩耗去更多的时间,因此我总是天不亮起就起床。在我印象中,童年一直处于缺觉状态。

  在学校,我的成绩一般,父亲从不辅导我学习--实际他也难以胜任。但我总以为,家长过问孩子学习最起码是关心。学校开家长会,父亲也很少去,每次他总是说:“什么家长会,准是你在学校又惹了祸,我不去,我丢不起这个人!”看着同学们的家长领着孩子进出校门,其乐融融,我百感交集。有一次,我在前面走,一位同学的母亲指着我悄悄地对孩子说:“瞧,这就是没妈的孩子。”然后又对她的孩子讲了一番“有妈的孩子是个宝”的道理。我很伤心,因为我已经记不清妈妈长什么样子,只是很模糊地记得她个子不高。

  在那个时代,离婚是一件大事,谁要出了这种事,总是备受关注,父亲的公众形象就是一个不肯承认失败的被抛弃者,而这种不切实际的心理落差总要在我身上找到平衡。在这种环境下,我内向、孤僻,用自我交流代替人际交流。“为什么要生我”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结婚后就一直不想要孩子,童年的经历实在是太像一场噩梦。对于我来说,我很害怕有孩子,更害怕不能给他带来欢乐。一旦童年没有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弥补的机会会很少。

我自己就还是个孩子 (刘志安,25岁,教师)

  我俩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我上大学的时候,换洗的衣服都拿回家。我真是没有学会照顾人。

  我是北京人,所以找工作也没费多在劲,而且我进学校当教师,这也是一个比较稳定、安逸的工作,所以说实话,我还真没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加上我性格比较开朗,又有一直在很顺利的环境中长大,可能我的心理年龄小于骨质年龄。

  结婚以后,我们还和父母住在一起,不需要做家务,不需要当家理财,一切由父母打理。我照样可以和朋友出去疯玩,可以和妻子一块打电脑游戏,总之除多一个人生活在我身边外,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而且我总觉得自己没有长大,还是个孩子。

  想着如果有一个孩子突然降生,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去照顾他。虽然父母肯定会帮我,但是,实现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转变,我真一下子接受不了。

错过最后一班地铁 (许丽芳,女,45岁,记者)

  年轻的时候,很想要一个孩子,你看胖呼呼的,抱在手里多可爱。后来一忙错过了机会,算了还是不要了吧,咱也赶一回时髦,做个丁克家庭。

  大学毕业那年,我已经23岁,后来又上了3年研究生。我是上研究生时结的婚,那时候当然不能要孩子。毕业后分配到报社工作。我先生也是干这一行的,电视台记者,整天东跑西颠。刚到单位,总得好好工作一段,不能还没干几天就要了孩子。我们这种工作要出差,要上夜班,真是体力加脑力,有了孩子,得,一年的产假出去了,剩下活儿,谁替你干?

  按林巧稚大夫的观点,25岁是最佳育龄,那时候我还在上研究生呢,错过一回就不愁第二回了。又过了几年,我先生被单位派到地方挂职,这一走又是3年。算一算我也三十大几了,也还不是高龄产妇,很想要一个孩子。谁知道不凑巧,那一年我老是生病住院,一年也没落得在家呆几天。病愈之后,我很冷静地想了想,自己这辈子读了二十多年书,还得工作三十多年,如果一高兴,退休后发挥余热,工作时间会更长,有了孩子只会加重各方面的负担。再说了,养儿不就图个防老,那是对没有经济能力的父母来说的,我们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害怕寂寞,那就多工作。

  于是37岁那年,我先生决定这辈子不要孩子,打算做坚定的丁克家庭。

不想让孩子承担太多压力 (朱佳伟,男,27岁,机关公务员)

  现在的孩子承担的压力太大:家长的期望值,来自社会的生存压力,全部压在孩子们稚嫩的肩上,小小年纪就没法体会快乐,一个个变得少年老成。

  我自己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父母都是老三届,知青返城后做了工人,也算壮志未酬吧。接下来他们经历了各项改革:住房改革、工资改革……每次他们总是因为自己文化不高而比不过愣头青的小伙子,所以要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来成为他们后半辈子的追求,而这种期望很快转化为压力加在我头上。

  从很小开始,我就被灌输:要上大学,拿着文凭才是本事。学习成为我唯一任务,也成为我前二十五年价值的体现。在家里我的学习,其他一切事情都得让步。小学时,我很少参加学校里的课外活动,从上初中开始,我就一直为家长的期望所累,名次、分数、上重点成为我整个中学阶段的追求。初中毕业后我顺利地进了重点高中,父母欢天喜地地送我上学,我从他们眼中读出了取得阶段性战役的喜悦和更大的预期,以及不达目标终不罢休的坚定。于是高中的生活照旧,并且是更紧张更无趣的纯功利活动。幸好我后来很顺利地上大学,上研究生,一步一步地满足了父母的心愿,不断传递好信息。但回想起来,在上大学以前,那简直就是充当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动物。每当我学得不情愿,或者考得不理想的时候总有一种难以抹去的负罪感。

  现在的孩子所承担的压力只会比我大,他们都是独生子女,身上承担的是六个人的期望。而家长不得不有背水一战的悲壮感:就这么一个孩子,也就这么一次机会,失败了无从补救。通常要经过无数次希望的幻灭,有的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本不是读书的料。

  如果有了孩子,我不敢不期望他以学习为己任,以出人头地为人生目标,因为这就是社会价值衡量人的标准,我的孩子不是外星人,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但我敢说,这样的孩子极易有性格缺陷。拥有一个成功的孩子很容易,你让他拼命学习,使劲考试就是了,但拥有一个快乐的孩子可真不容易。并且可能是你不快乐,他也不快乐,何必呢? (中国妇女)


                         <返回>           <发表意见>